北京“追新”破题:昔日独角兽都成“顶梁柱”,人形机器人变身“北京人”
新华社 2025-01-04 22:00

在北京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占全国近四成,展现出全球一流的科创能力;“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领跑中国,紧追硅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5家,已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36.95件,稳居全国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北京又持续领跑中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科技浪潮席卷而来,在创新发展中北京始终走在前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京再次以“破浪者”姿态勇立潮头,带来了哪些启示?

又立潮头的“北京现象”

一路领先的马拉松选手,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机器人。

2024年11月初,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上,身挂“天工001”号牌的人形机器人,以每小时约10公里的速度跑过终点,在场观众既惊叹又欢呼。

2024年12月19日,来自北京的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山东附近海域,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四)发射任务。新华社发(郭金祺 摄)

比起追逐“风口”,身处世界创新一线的北京,更擅长提前布局。早在数年前,北京就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10个重点产业。如今,这些产业早已拔节生长,开花结果。

“北京已率先成立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组织百余位科学家、工程师团队联合攻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说,他们的原创成果逐渐走向全国加速孵化,还为全国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和专家。

4年前,对很多人来说,自动驾驶还是一个陌生词汇。但北京已超前“落子”,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鼓励政策先行先试。如今,示范区数次迭代,累计测试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未来之城”呼之欲出。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规则,被全国多地吸纳借鉴。

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工厂生产线。(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北京经开区创新工业用地管理办法,让小米汽车、宁德时代等10个项目均在拿地24小时内实现开工。加快引入上下游企业,大力协调英飞凌、博世等国际供应商支持产能,相关部门专程赶赴长三角等地协调,为企业“抢”出时间,降低了成本。

优良“软环境”已成为北京发展的“硬支撑”。2023年底,在此前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北京全面升级营商环境,塑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品牌,打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系列“组合拳”。全面推广柔性执法,全市29个部门制定公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49个市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占全部检查量比例达38.6%。2024年开展的城管领域涉企现场执法同比下降56.6%。

“支持是不是到位,场景是不是选得准……”林剑华说,在制定政策中,大家反复研究确保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面对一个个新问题,北京以专业为基,找准企业痛点,让政策解决企业的‘真问题’。”他说。

位于北京亦庄的一家独角兽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主管产业的部门人员确实很专业、懂行。“跟他们交流都是在一个频道上,我认为这是北京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重要优势。”

感受到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耐心和尊重规律的定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过去10年,北京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的日均337家,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

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卡脖子”和“掉链子”问题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北京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创新优势,让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聚焦这里,看北京如何破题。

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表示:“要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要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担当”。不在功劳簿上“躺赢”,面对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北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争做表率、“布局未来”。

10亿欧元!不久前,国际知名药企赛诺菲宣布在北京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创下该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纪录。从1995年至今,赛诺菲用“三连投”持续选择北京。

外资企业投下“信任票”,彰显北京在新质生产力继续一马当先的硬实力。

看科技资源投入,北京连续7年科研投入排名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500亿元,占到全国六分之一。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有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看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北京汇集90余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院所,34所高校、160余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学家数量居全球首位。

持续站稳新质生产力“潮头”,北京瞄准前沿,时不我待“拼创新”。

北京雁栖湖畔,建设多年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不久前完成主体闭环。随着这座比太阳还要亮1万亿倍的“超大号X光机”在未来点亮,人类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将再添利器。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脑控神经康复训练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戚晓毅 摄)

北京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全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让越来越多科研人“减负松绑”专心投入主责主业;创新性支持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等,打破以往职称评定的诸多弊端……

“北京积极探索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中推进很多‘实打实’的改革,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林剑华说。

时代的大海奔涌,千帆逐浪,奋楫者先。

编辑/李天际

相关阅读
王皓、马琳详解多哈世乒赛国乒选拔标准
新华社 2025-01-27
定了!春节假期小客车上高速继续免收通行费
新华社 2025-01-21
亚冬会|冰火交响 共迎盛会——哈尔滨亚冬会火种成功采集
新华社 2025-01-21
“喜洋洋”“乐融融”来了!十五运会首批官方特许商品亮相
新华社 2025-01-14
40余万种图书亮相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
新华社 2025-01-09
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
新华社 2025-01-08
累计节约资金6.17亿元!全国公物仓“一张网”建设持续推进
新华社 2025-01-07
边打球边教书 姚迪入职天津大学
新华社 2025-0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