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医疗起纠纷 患者及家属如何维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12:00

近日,湖南某医院医生刘翔峰获刑17年一案引发舆论关注。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一直在默默奉献,用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严惩侵害患者健康权益的医疗乱象和行为,净化医疗环境,是广大医务人员所盼,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

那么,如果患者或家属不满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面临医疗纠纷时,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要点一:

及时复制并封存全部病历是关键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医疗纠纷最核心的证据材料就是病历。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马元元律师表示,患者或家属可在专业人士帮助下,在病历中寻找问题,进而判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

具体来看,病历分两类,一种是门急诊病历,医疗机构在诊疗结束后应当即时完成并交付患者,由患者自行保管;另一种是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那么,怎么获取住院病历呢?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第二十四条规定,发生医疗纠纷需要封存、启封病历资料的,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件,由医疗机构保管。病历尚未完成需要封存的,对已完成病历先行封存;病历按照规定完成后,再对后续完成部分进行封存。医疗机构应当对封存的病历开列封存清单,由医患双方签字或者盖章,各执一份。

患者本人或在患者死亡的情况下其近亲属有权要求医疗机构复制并封存全部住院病历,封存病历时,还需要医疗机构出具封存清单并交由封存人一份。由于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保管,医疗机构可能会修改、伪造病历来规避责任,因此及时封存、复印病历具有重大的意义,既可以获取及固定证据,又可以防止病历被恶意篡改,特别是当患者或家属提出封存病历的要求时,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封存,如果医疗机构以“马上下班了”等各种理由要求患者或家属再来时,应当录音或录像留存相关证据并要求立即封存。

要点二:

谨慎决定是否进行尸检

马元元介绍,《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拒绝签字的,视为死者近亲属不同意进行尸检。不同意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不同意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医疗机构死亡,医疗机构会开具死亡诊断证明书,并需要家属确认是否进行尸检,签署死亡患者尸检知情同意书。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一,根据保存条件,尸检一般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最晚7日内进行,超过7日进行尸检虽然实践中可行,但是在后续诉讼中有较大风险,主要是因超过法定期限而不被采纳为定案证据。第二,如果家属拒绝尸检,导致后续无法确认患者死亡原因,家属将承担不利后果。也就是说,由于没有进行尸检,导致患者死亡原因未能查明,进而无法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家属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相应责任的诉讼请求可能不会被支持。

要点三:

巧用人民调解方式

患者或家属对诊疗服务不满意,希望采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马上想到的就是到法院起诉医疗机构。如前所述,医疗纠纷类案件专业性极强,很多情况下,患者或家属在没有复制并封存全部病历或没有进行尸检的情况下提起民事诉讼,其诉讼请求很难被法院支持。那么,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马元元介绍,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经北京市司法局审批设立的专门从事医疗纠纷调解的群众性组织。患者或家属可以向医调委提出调解申请,后续医调委会联系医疗机构询问是否响应,一般医疗机构会响应调解。进入调解程序后,医调委会邀请专家提供评议意见,并据此出具调解方案,医患双方可以在调解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若双方认可最终调解方案,需签署调解协议,再经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确认后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一旦患者或家属签署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后,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会不予受理或被驳回起诉。若双方中任何一方不认可最终调解方案,则调解终止,患者或家属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中,相关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不以医调委调解方案为基础。例如:医调委阶段,医疗机构认可轻微责任,愿意支付10万元进行调解,若不同意医调委的调解进入诉讼阶段,医疗机构很可能不认可任何责任。因此,患者或家属需要谨慎选择是否接受医调委的调解方案。

此外,马元元表示,医疗纠纷案件不同于民间借贷、劳动仲裁等一般民事案件,当事人基本上可以自行立案并完成诉讼。此类案件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建议患者或家属采取法律程序前,咨询专业律师或拨打当地免费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进行咨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