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当天凌晨,西北多地的“追星”摄影师等待数个小时,只为记录返回舱返回的震撼画面。1时许,返回舱在天空中出现,轨迹宛若星河,现场摄影师直呼“太壮观、太震撼”,他们高喊“欢迎回家”,激动到哽咽。新疆库尔勒等地区不少市民也外出观看,“肉眼观看比拍摄还要壮观”。
戈壁滩等待5小时只为一刻
李硕是甘肃敦煌的一名星空摄影师,为了拍摄这次的画面,他在戈壁滩上等待了5个小时。之前李硕和朋友相约11月3日晚上驱车一个小时到达离市区60公里左右的一个戈壁滩。他架上3台全画幅微单,还有一部视频直录设备。入夜渐深,温度逐渐下降,戈壁滩上有些起风。虽然有些冷,但李硕的内心却很焦灼。“今年夏天我尝试拍过一次飞船降落,但那次是白天,什么都没有拍到。”李硕这次也做了拍不到的心理准备,但内心仍然紧张和期待。23点半,朋友们都离开了,只剩李硕一个人。
摄影/李硕
一个半小时以后,李硕终于等到了,神舟十八号飞船返回舱从西北方向的天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伴随着长长的橙红色拖尾,仿佛一颗巨大的火流星,它从西北向东北方向划过,最后消失在视野中,只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真正见证这一时刻,在空无一人的戈壁滩上,李硕举着设备激动地尖叫。“真的太壮观了,我心中是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国家的飞船从你的眼前飞过,你无法想象那种震撼。神舟十八太牛了!”“我爱你中国!”
追踪记录欢迎宇航员回家
11月3日,人造天体摄影师刘博洋为了拍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画面,专程从北京出发,前往新疆库尔勒。
刘博洋说,这不是他第一次拍摄航天器返回地球的画面,在此之前,他还拍摄过两次神舟飞船返回。2022年他专程去新疆喀什拍摄神舟十四返回地球的画面,但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成功拍摄到满意的画面。“回北京之后,我们就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当时拍摄的数据,大概推测出新疆中部地区比较适合观测。”2023年神舟十六返回时,刘博洋选择前往位于新疆南北分界线的库尔勒市拍摄,并成功拍到了神舟十六返回的壮观景象,“那次的拍摄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库尔勒是比较适合作为拍摄地点的。”
摄影/刘博洋
11月3日早上刘博洋再一次乘坐飞机前往库尔勒,准备迎接晚上壮观的太空景象。22时左右,刘博洋到达观测地,在库尔勒一栋楼的顶层,布置拍摄器材和准备数据就花费3个小时左右,但没想到距离返回舱到达前半小时,电脑突然关机。“我当时特别担心,害怕之前调的数据全都作废了,还好插上电后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后,4日凌晨1点多,天空中升起了一个亮点,神舟十八返回舱出现在了相机画面里,“一万颗”火流星如期而至,仰看太空中的百舸争流,刘博洋追踪记录,以此欢迎航天员回家。
在神舟十八返回的前一天下午,刘博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预测视频,称4日凌晨1点左右,在库尔勒可能看到非常壮观的神舟十八返回地球的画面。刘博洋说,视频发布后收到了许多网友的反馈,很欣慰可以给大家做点贡献。“有很多网友评论,亲眼见到了神舟十八返回的场景,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刘博洋说,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观看中共情,让更多的人看到越来越精美的画面,也是他记录中国航天的意义。
肉眼观看比拍摄还要壮观
当天晚上,新疆库尔勒、阿克苏等地也有很多市民外出观看并记录了返回舱返回地球的画面。
11月4日0时30分左右,库尔勒市民满女士看到了神舟十八返回的电视台直播,称返回轨迹会经过库尔勒,便立马穿上羽绒服跑下楼,想一睹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的壮美瞬间。等待了大约半个小时后,神舟十八返回舱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满女士说,肉眼看要比手机里拍摄的更加壮观,“一开始像一个大火球,后面伴随着很多火花,就像一场流星雨从眼前划过。”满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返回舱飞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刻,感觉特别激动,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感到自豪。”
专家:公众对航天关注度高 拍下清晰画面缘于多种条件同时具备
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的火流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原北京天文馆副馆长景海荣解释说,大家所拍摄的画面是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这一阶段发生的。返回舱速度很快,每秒数千米,表面温度很高,在与大气摩擦过程中产生火光,轨迹宛如流星划过天空。
这次摄影爱好者拍摄到相当多的画面,景海荣也关注到了。他说能拍摄到如此画面是同时具备了多方面的条件。首先,这次飞船返回是在夜晚,以往都在白天,就像白天我们看不到星星,所以白天飞船的轨迹也是很难被肉眼观测到的。其次,当天天气条件好,没有乌云遮挡。最后是拍摄者的拍摄水平,返回舱速度很快,如果没有好的设备和技术,返回舱很快就消失在镜头里,很难捕捉到完整的画面。
景海荣也感叹,这次很多网友拍摄到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画面,说明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度和自豪感都在直线上升。未来浩瀚的星空,未知的宇宙都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实习生 那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匡小颖
编辑/王朝
校对/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