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领域的素人写作、曲艺行业的相声直播、还有网络文艺方面的微短剧……10月28日,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编撰的《2023北京文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过去一年的这些文艺热点现象被写进了《报告》里。
据了解,北京市文联自2021年起启动《北京文艺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至今已三年。《报告》以年为单位,共计15个篇章,40余万字,涉及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网络文艺等14个艺术门类。《2024北京文艺发展报告》还增加了文化产业篇,为社会各界提供观察了解北京文艺发展的窗口。
《报告》首席专家、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介绍了《报告》编写情况。他表示,《报告》凝结了50多位文艺工作者近一年的研究成果,大家以高度负责的政治站位、专业精神、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全力投入其中,力争在政治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等各方面达到要求,整体展现出北京文艺一年来的发展风貌。
“素人写作”的旷野之风
《报告》文学篇指出,纵观2023年,诗歌和非虚构方面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当数“素人写作”的旷野之风。1月,范雨素的《久别重逢》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她那篇关注度极高的《我是范雨素》。“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范雨素以一种“去精英化”的朴质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人生是颗菜籽命,落到肥处是棵菜,落到瘦处是根苔”,她的故事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素人写作”特指近年来逐渐流行的那些来自民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的写作。这些作为非专业作家的“素人”,虽然写作技法上略显粗糙,但因其扎根于生活,书写真实内心,超越了写作的功利心,更能显出本色自然的一面。他们不仅赢得了普通读者的喜爱,对“纯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触动。从杨本芬到范雨素,再到“外卖诗人”王计兵、王二冬,都是“素人写作”的代表。
就北京文学来说,也不乏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作者。比如,因“厕所艺术家”的标签而走红,一边学画一边在北京某大厦做保洁员的王柳云2023年就出版了文学作品《青芥人生》和《月光不迷路》。继众多网友发现她的油画才华之后,她的写作才华也得到了广泛肯定。
在《青芥人生》中,王柳云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月光不迷路》则用诗歌与散文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细致体察。
其中颇有影响力的当数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该书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了作者十余年间辗转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的工作经历。
除了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另有许多聚集在豆瓣、微信公众号、B站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作者,他们往往刻意标注出身份或者从业经历,从而展示出不同于职业作家的丰富性与新鲜感。这些原本沉默的作者通过新媒体与更广大的读者相遇,成为“我们时代思想的基础文献。”
相声直播火爆“出圈”并非偶然
《报告》曲艺篇则直击相声网络直播“出圈”,引发各界探讨的现象。2023年5月,相声演员曹云金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始免费相声直播,短短数天时间,便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在连续几天的直播中,曹云金的直播间最高单场观看人数1200万+,最高单场点赞数1亿+,最高单场同时在线人数30万+。一时间,“相声直播”立刻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众说纷纭,好不热闹。
对此,曲艺理论研究者蒋慧明在《相声直播,能“火”多久?》一文中指出——曹云金身上自带的话题感为他的相声直播火爆“出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流、加持的助推作用。其后,他陆续邀请相声同行以及非遗人士、知名乐手等加盟直播现场,再加上他参演的年代剧《铁马豪情的日子》正在卫视同期热播,正因如此才使得话题感叠加乃至爆棚,引得各方反响强烈。
蒋慧明认为,相声云直播的应运而生,不仅仅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相声艺术在传播渠道方面的改变,也是观众对于传统艺术与新的媒介形式相互结合的接受与选择。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曹云金相声直播的火爆“出圈”,其实是有着水到渠成的内在合理性的。与此同时,当各种视频内容纷至沓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小调小曲、快板书、琵琶演奏等这些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相声一起轮番亮相,其相声直播的脱颖而出,内容输出的至关重要性自然一招制胜。
此外,曹云金以其相对扎实的基本功和多年舞台实践的积淀,和同年龄段的同行刘云天、何沄伟、王玥波、金霏、陈曦等人一起,给观众带来的是完完整整、不折不扣的传统相声经典作品,如《扒马褂》《八扇屏》《大保镖》等,包括向马季先生致敬的“复刻”版《宇宙牌香烟》等,一改其他同类直播的碎片化观感,自然赢得满堂喝彩。
总而言之,相声直播火爆“出圈”并非偶然,这其中既有从业者对当前文艺生态环境的主动适应,亦有观演双方对传统艺术当下生存境遇的在位思考。在蒋慧明看来,相声直播的火爆现象,对于整个曲艺行业而言固然值得关注,但绝非唯一的成功路径。对于曲艺网络传播的策略与路径,还需要从业者自身、网络平台、文化部门及社会机构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协作,既要提升演员自身的艺术水准、创作优秀的节目,又要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技术发展,还需要文化和执法部门的监管,为曲艺的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才能有利于曲艺的健康有序发展。
微短剧狂飙之后急需冷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网络文艺篇指出,微短剧狂飙之后急需冷思考。2023年,主打低成本、短周期、高回报的网络微短剧被称为最赚钱的风口,仅上半年就上线微短剧480多部,超过2022年全年数量。全年共上线微短剧1400多部,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
网络微短剧迎合了短视频时代观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土味”“爽文”成为其标志性特点,如霸总、穿越、逆袭、重生等,内容同质化、模式化的问题突出。在流量的刺激下,粗制滥造、格调低下、内容擦边等乱象频发,有的微短剧甚至宣扬拜金主义、炫富等扭曲的价值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针对网络微短剧行业生态,持续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下线了数万部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标志着网络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阶段就此终结。
《报告》指出,微短剧行业走向规范,既是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微短剧将通过新一轮洗牌迈向主流化、精品化、口碑化的新阶段,创作者们需要深扎现实生活开展创作,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杜绝粗制滥造,用技术赋能创新,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小短剧撬动大流量,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以小切口讲好大主题。
在微短剧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长视频平台、传统影视传媒公司和专业演员加入创作阵营,这种新变化,将对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创作带来巨大助力。2023年12月,《风月变》再开先河,成为首部上星播出的微短剧,但微短剧迅速崛起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将对长视频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冲击,会与长视频融合发展,还是在竞争中此消彼长等,值得继续关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