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不被年龄定义,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帆书樊登讲书 2024-10-16 22:00

海蓝博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50岁开始,60岁绽放,70岁灿烂,80岁辉煌。”

而现实生活却是,人生20年学习,30年工作,20年退休。

似乎中年人不配谈理想,老年人不应谈工作。你只能等日子一天天流失,等行至暮年,感慨一声:

“年龄大了,别再折腾了,认老吧。”

耶鲁大学教授贝卡·利维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作消极年龄观。

他著作在《不被定义的年龄》这本书指出: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观念,而非科学事实,年龄观念会深刻影响你的体力、记忆力、心理健康甚至寿命。

换言之,真正决定你人生状态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你的年龄观。

一旦走出年龄焦虑,你的人生将永远是精彩的万花筒。

困于年龄的人,每一步都在下坡

在网上看到一句很扎心的话:“年龄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等我们回过神,早已被囚禁其中。”

很多人被困在年龄这个笼子里,带着无奈、认输的姿态,困兽般、冷冷清清地过完了后半生。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便是典型的例子。

狄拉克是标准的青年英才。

年仅24岁,他便取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没过几年,他又发现了量子场论,著成《量子力学原理》一书,这本书现在仍是很多院校的教科书。

30岁那年,他晋升为剑桥大学的首席教授,隔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狄拉克还在继续做研究、发论文,但他没再发现新的科学理论。

心灰意冷之下,年纪轻轻的他写下“年过三十,赖活不如好死”的悲情小诗,逐渐沉寂在平淡的生活中。

白天,他上上班,工作之余,他游游泳,约约饭,彻底成为了一名平凡人。

和自己前半生的辉煌相比,狄拉克的人生彻底走向了下坡路。

他把自己困在年龄的魔咒中无法翻身,将人生的所有可能性掐灭在31岁那年。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更是陷入年龄焦虑,在现实与梦想的缝隙中进退两难。

《南方都市报》曾针对年龄焦虑进行过一个调查,发现受访者中超过八成的人有年龄焦虑,主要表现在职业、婚姻、健康、外貌等方面。

贝卡·利维教授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刻板印象具化理论”。

他认为:“对年龄的刻板印象会无意识地影响一切。”

30岁必须结婚,40岁必须生娃,50岁该带孙子了,60岁就腿脚肯定不好了。

我们就这样被年龄焦虑裹挟着,用年龄作为借口,一步步阻碍着自己的成长。

最终,在无尽的遗憾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想起电影《黑天鹅》里说的:“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年龄限制,就像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你的心力,禁锢着你的人生。

保持开放心态,踢开焦虑这块绊脚石,才能不断塑造崭新的自己。

年龄不设限,人生无极限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乔纳斯医生年轻时,总认为老人是老态龙钟、难以自立的。

后来,当他发现年老的导师和同事们总是精力满满时,便尝试换一种活法。

他开始不断钻研自己的业务,同时积极去做热爱的事情。

退休后,他去了一家教学医院工作。

每周一,乔纳斯医生都会参加大查房,帮助其他医生和实习生们分析案例,掌握病人情况。

他还在一所医学院给新生讲授医学诊断课程,分享他积累了几十年的医学知识。

闲暇时,他醉心于法式烹饪,种植稀有兰花;他还迷上了近距摄影,散步时都要把相机挂在脖子上。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还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业余飞行员。

原来,仅仅年龄观念的转变,就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发生质的变化。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名戏剧演员在60岁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背诵弥尔顿的《失乐园》。

他每天背诵,练习,从未间断。

终于在一次朗诵会上,他用三天时间,成功演绎了这部有6万单词的长篇史诗。

人称“铁修女”的布德尔,从50岁开始参加铁人三项全能比赛,至今参加了350多次。

82岁高龄时,她创造了“最年长铁人三项选手”的世界纪录,并将纪录保持至今。

拥有积极年龄观的人,不仅能自由享受人生,还能真正延长寿命。

贝卡·利维教授做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得出结果:

对老龄化持最积极看法的受试者,比持最消极看法的受试者平均多活了七年半。

想起村上春树说的一句话:“不用把人生的每一个目标都定在年龄线上,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当你找到你热爱的东西,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很多人认为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过了年龄再做,仿佛就不可理喻。

可人生没有应该做什么的年龄,只有热爱做什么的自己。

年龄不设限,人生便不是单行线。

不被年龄定义,你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打破年龄枷锁,过自定义人生

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莱芙利在87岁时这样描述变老的感觉:“从未如此流光溢彩”。

如果你也想要流光溢彩的生活,一定要试试这几个方法:

1.转变观念

史蒂芬·柯维说:“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要走出年龄焦虑,反思自己的年龄观是第一步。

在焦虑来临的时候,要及时识别自己对年龄的消极看法,并积极转念。

比如,当出现类似“都多少岁了,还能干啥”的念头时,要赶紧喊停,及时纠正。

当看到某个老人颤巍巍、神情木讷的样子时,你要告诉自己这只是个体现象,优秀的老年群体多得是。

不被消极看法迷了心神,才能打破禁锢,走向自我肯定。

2. 正确归因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85岁的老人因膝盖有隐痛感而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你这块膝盖已经85岁了,你还能指望什么。

这位老人马上反驳,我的另一块膝盖也85岁了,它可没一点疼痛。

医生并没有诊断膝盖真正疼痛的原因,而是随意把疼痛归咎于年事已高。

而真相是,这位老人一块膝盖疼痛,只是因为他在铲雪时拉伤了肌肉。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发生在中年人、年老者身上的疼痛、精力不好等情境归咎于年龄。

所以,我们要调整我们的因果思维,走出总将日常情境归咎于年龄的思维误区。

找到情境发生的真正原因,才能将自己从年龄焦虑中解放出来。

3. 重塑思维

纽约大学哲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在《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一书中提到:

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即“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限的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的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有限游戏思维下的人生只关注得失,而无限游戏思维下的人生却拥有更多自由。

诚然,衰老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它会伴随着免疫力下降、肌肉松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等各种生理衰退现象。

但人生从不是有限游戏,所有年龄都只是站点,而非终点。

面对年龄增长,不害怕失去,不限制自己,去尝试,去体验。

用行动打破年龄枷锁,拓宽能力边界,你便能收获自定义人生。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过:“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你伤感的理由。”

困住你的从来都不是年龄,而是你内心对年龄的焦虑,和对自我的否定。

真正清醒的人,早把年龄活成了养分,滋养着内心的诗和远方。

记住,年龄只是数字,唯有行动才能打破桎梏。

愿我们都能走出焦虑,跳出桎梏,践行热爱,一步步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画卷。

作者 | 青洛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做人生的玩家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7-11
夜读|走好人生赶考路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6-07
夜读|没有完美人生,只有最好年龄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06-03
夜读|人生,是一场慢跑
有书 2024-05-12
夜读|人生只有一次,今生好好过
诗词天地 2024-04-05
夜读|没有人能够定义你的人生
猫姐能量圈 2024-03-15
夜读|人生的经历,都为了遇见自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7
夜读|守住自己的人生节奏
猫姐能量圈 2023-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