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学家薛其坤: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国新闻网 2024-10-07 18:44

“我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曾这样形容自己。

1980年,薛其坤参加高考,以物理仅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此后,历经工作和学习深造,他于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2005年,41岁的薛其坤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2023年,他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这个被公认为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自1953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今年,薛其坤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绝非一日之功,相较于天赋,更多依靠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近日,薛其坤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再高深的学问,也是在找到方向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基础向高深推进的。”

薛其坤正在实验室里调试仪器设备。 (受访者供图)

“小船”远行,离不开导师引航。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研期间,薛其坤跟随导师陆华从事场离子显微镜研究,习得基本规则并熟练掌握仪器设备。而后,薛其坤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留学,师从樱井利夫,遵循每日早7点至晚11点“泡”在实验室的“7-11”工作要求,养成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担任访问助理教授时,薛其坤又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阿斯本斯指导,进一步提升科学判断力。

1999年,薛其坤转动“船舵”,选定“航向”。

是年,他从海外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5年,他加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实验平台,瞄准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开始“没有跑道的赛跑”。

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中国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诺奖级成果”;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耕耘,薛其坤带领团队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从0到1’盖起第一层楼”,助力中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我们赶上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薛其坤说,自己的成长成功与国家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背景紧密相连,科研成果的取得与国家科技实力的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以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有好米、好锅才能把饭做香。”在薛其坤看来,教育、科技、人才构成了“金三角”的三个顶点,三者的内在关联愈发深刻。“如何让这三个顶点形成系统化的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命题。”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重要试验田。2020年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后,薛其坤也在教育领域开展多项“从0到1”的探索——面向人才培养、基础学科、应用技术攻坚等推出五大行动计划,打造“PI(学术带头人)+团队+平台”等科研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

薛其坤在指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肩负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薛其坤逐渐将近年的工作重心转向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奖掖后学。“我的学生赋予了小船更青春的生命。”至今,薛其坤已培养12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团队成员和学生中已有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0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转头回望来时路,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久前薛其坤对南方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这番寄语,一如自白。

文/记者 曾玥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2024腾讯科学WE大会五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分享前沿突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弘扬科学家精神 点亮科学梦想” 主题教育活动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1
薛其坤寄语毕业生:科研是5%的成功与95%的失败的总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4
“人生要保持斗志”—— 从薛其坤寄语汲取奋进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6
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人民日报 2024-06-25
李德仁和薛其坤两位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新闻网 2024-06-24
李德仁、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社 2024-06-24
上海10位科学家获聘科学副校长
澎湃新闻 2024-05-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