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今天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式开幕,将展至12月20日。开幕前两天,“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迎来内部人流压力测试,先睹为快的一批观众沉浸在千年敦煌艺术中,啧啧称奇。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作为第一批观众之一,曾经参与流落海外的敦煌文献的出版、主持《敦煌学大辞典》出版的敦煌学者、出版人李伟国相信,这场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会掀起一股观展热潮。
由敦煌研究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不仅把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搬”来上海,还展出6件可誉为“世界之最”或“中国之最”的“藏经洞遗书”。“多件重量级国宝文物首次亮相上海,这将是有史以来敦煌文化艺术展品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展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
168件/套珍贵展品汇集
敦煌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和“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展览现场,“何以敦煌”艺术大展的空间设计延续了沙漠戈壁的风格。展厅多以淡黄、土黄为主色调,被打造为敦煌石窟的造型,让人在观展过程中体会“曲径通幽”的探索感。
本次展览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珍稀。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的亮点: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6件在上海首次展出展品、6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168件/套展品、展品中包括中国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的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9月12日14时35分,本次大展的第一件开箱文物——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国家一级文物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被稳稳地摆放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展台上。这是这块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的上海首展。
包括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在内,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均为上海首展。
此次展览也是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的全球首展。展览选取的6件文书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
“即便只看其中一件,都值得来一趟,更何况这么多珍贵敦煌文物一起汇集到上海,令人大饱眼福。”在压力测试现场,一位观众由衷地说。
复制石窟有何看头?
石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依原窟复刻的6座敦煌石窟被“搬”进了现场。
这6座石窟在敦煌石窟中极具代表性,包括被称为“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精美塑像馆”盛唐第45窟、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和“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的第17窟。观众身处其中,就仿佛身临敦煌莫高窟,带来沉浸式的观感。
现场,有观众疑惑:比起去敦煌实地观看这些石窟,复制的石窟有何看头?实际上,这些复制石窟大有看头。敦煌艺术大展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即便到了敦煌,这6个石窟也很难一次看齐、看够。
其中,西魏第285窟在敦煌并不对外开放。保存完好的该石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285窟内容丰富,既有佛、菩萨、飞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娲、雷神、雨神、婆罗门教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灵,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把第285窟称作“万神殿”。
在莫高窟,只允许游客从外向内远远望一眼,而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上,晚唐第17窟“藏经洞”向观众全面开放。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中亚、西亚及欧洲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堪称“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敦煌学”热潮。
此外,元代第3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盛唐第320窟均属于敦煌特窟,在敦煌参观时,每个特窟需支付200元,而在此次上海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上,观众可以直接步入参观。
这样的便捷体验也得益于数字文物保护的巨大进展。曾经的中国积贫积弱,众多珍贵的文物流散到世界各地而难以回归故土。敦煌研究院开展的“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探索建设内容最全面、功能最完整、使用最便捷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由此复原了众多文物、绢花等,才让此次最大规模的全球首展成为可能。
尽管只是复制窟,但依然对观众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记者在压力测试现场看到,每个石窟都让观众流连忘返。相对迷你的第3窟因为容纳量有限每次只允许一人入内参观,观众在石窟门口还排起了有序的长龙。
敦煌壁画绘有上海
在展览的入口附近,一幅复制的壁画讲述莫高窟与上海早有渊源。
这幅来自莫高窟第323窟洞壁上的壁画,名为《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据壁画榜题及众多文献记载,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在吴淞江入海口,渔夫遥见两尊石佛漂游而来,以为是海神,延请巫祝迎接,弄得风涛骤盛,渔夫骇怕而返。当地道教徒以为此乃张天师之像,再设醮坛迎接,风浪不减。后来佛教徒数人向石佛稽首唱赞歌,风浪遂静;佛像背后各有铭志,一名“维卫”,一名“迦叶”,众人于是将两个石佛载入通玄寺供奉。在石像发现后七年,渔人又在沙滩上发现一个石钵,渔人发现其盛放了荤腥食物后,就会“有佛像见于外”,渔人大为震惊,认为此石钵应为先前浮海而来的两尊石佛的遗物,于是也送到通玄寺供奉。
通玄寺,即现在上海著名的静安寺前身。“石佛浮江”之事,由当年名僧慧达法师传到西域,逗留敦煌莫高窟期间,故事随其行迹被记录在壁画上,这即为第323窟《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壁画的由来。
2004年,甘肃当地代表团到上海考察学习时,曾专程携此壁画的临摹版赠予千年古刹静安寺。大漠中的莫高窟与现代都市中心的寺庙,因壁画而相牵。
事实上,敦煌与上海始终有着密切的关联。上海成长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一待就是数十年。她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数字敦煌”的构想正是樊锦诗提出的,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作为特展,“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的票价为每张98元。8月20日下午,主办方推出每张仅售39元的秒杀票,结果一秒售罄。
本次大展也为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增添重要的文化元素和产品内容。上海的文旅企业行动起来,推出相关主题产品,文商旅体展全面联动。
“1000年前的敦煌,是当时的国际文化之都,与当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有着相似之处。”敦煌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此次“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可以成为联通敦煌与上海的又一个窗口,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吸引更多上海的游客去往西部,去实地观赏我国的“东方艺术宝库”。
文/李君娜 赵亦婷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