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北京舞台又一次大放光彩。随着“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的持续开展,国内外名家好戏齐聚北京,无限精彩,覆盖了各大艺术门类,充盈在“演艺之都”的各个角落。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假期内全市推出近900场演出,扎实供给市民各类观演选择。
《丝路花雨》剧照 王小京/摄
中国故事赋能文化传承
绚烂恢弘的舞台上,飞天之轻盈、反弹琵琶之奇巧尽兴舞动,那些原本静默于莫高窟壁画中的曼妙形象因舞蹈艺术而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中秋假期,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登台国家大剧院连演3天。传统文化向来是北京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亮色,每逢佳节韵味更浓,长安大戏院里,北京京剧院“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展演热演正酣,《古城会》《荒山泪》《碧玉簪》《孔雀东南飞》等多部名剧连续唱响,大美国粹回味无穷,传承不息。
《丝路花雨》剧照 王小京/摄
红色基因是“演艺之都”始终不断的另一条主线。2024年,家喻户晓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迎来首演60周年。9月16日,《红色娘子军》全国巡演将回到60年前作品最初亮相的天桥剧场,连续10场演出将汇聚首席主演邱芸庭、马晓东以及徐琰、管翀正、孙瑞辰、宁珑、李洁、佘兆环、武思聪、张浥洙等团内精锐,张剑、王才军等昔年在《红色娘子军》中留下精彩记忆的资深芭蕾艺术家也将助阵归来。如今,“琼花”的扮演者已正式传承至第六代,历经一个甲子的岁月变迁,一部红色经典如何持续触动今日的观众?“我们会在别的剧目上大胆创新和探索,但对《红色娘子军》来说,原汁原味是它最大的价值。”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
国际星光连通文化交往
锋芒毕露的指挥家汉努·林图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满台乐音纵横流淌,汇成斯克里亚宾《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与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的涌动旋律。委内瑞拉小号演奏家帕乔·弗洛雷斯以明亮的号声突破牵引,把陈其钢为小号与乐队而作的《万年欢》演绎得殊为动人。9月15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又一次见证了国内外艺术家的珠联璧合。在连通世界的北京,国际星光伴着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纷至沓来,越发闪耀夺目。
指挥家汉努·林图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牛小北/摄
“这将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夜!”同样是在9月15日晚,与国家大剧院相隔数公里的工人体育场中,歌迷吴女士在散场的汹涌人潮里按下了朋友圈新动态的发送键。暌违数年,著名歌手玛丽亚·凯丽再次来京开唱。这位被乐迷昵称为“牛姐”的流行天后曾陪伴过无数歌迷的成长,“听了十几年的歌,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现场听她本人演唱。”吴女士说,她觉得“一颗心脏都被音乐带来的感动填满,和大家一起鼓掌欢呼的时候,我无比清晰地发现人生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瞬间。”
创新玩法激发城市活力
音乐的狂欢不限于繁华熙攘的市区,也在大运河畔。9月15日,秋日湛蓝的晴空下,2024北京大运河音乐节在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起航,从午后到入夜,大张伟、艾福杰尼、ICE杨长青等多组音乐人轮番上场,当天便迎来数万观众,9月16日,李荣浩、五条人等热门歌手持续接力。一片火热的不只是音乐舞台,周边的美食、文创消费也被大力拉动,在演艺事业加速发展的城市副中心,许多旨在拓展传统剧场外延的新“玩法”不断落地。9月17日,中秋节当晚,北京艺术中心露天剧场里,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打击乐家郑瑀将伴着初升的圆月拨响琴音。而在今年夏天,一部森林剧场版莎士比亚话剧《仲夏夜之梦》已向观众充分展现了这座被绿荫环绕的露天剧场的巨大潜力,留下了演艺资源与城市空间深度互动的有益尝试。
2024北京大运河音乐节现场 本报记者 方非摄
“剧院的核心是演出,但不能只做演出。”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眼下,“演艺+”的辐射吸引效应越来越能折射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发展多元业态场景已成为行业共识。在北京,演艺新空间快速崛起,“会馆有戏”文化品牌不懈深耕。以坐落在青云胡同深处的颜料会馆为例,中秋假期,越剧《陈三两》的声声戏韵伴着非遗手作、月下美食,将这座百年建筑变作国潮风尚的一站式体验馆——如何让演艺资源真正服务城市、激发活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将继续引领探索。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