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中的彩绘伏睡女陶俑醒了,兵马俑、彩绘男装女陶俑、击鼓说唱俑、听乐俑、献食女俑、绿釉戏弄俑、三彩骆驼载乐舞俑……也一一从历史中醒来。他们来自不同朝代,行业不同、造型各异,却被赋予人格,通过语言和舞蹈向观众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思,还原了从秦至唐跨越千年的文化流淌。
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继去年9月在国博剧场试演三场后,经过重新打磨,将于8月30日登台天桥艺术中心,而中国煤矿文工团也借此剧探索了符合自己院团定位的“文物活化”新路径。
从古籍和古曲出发,尝试融合创新表达
“戏剧+肢体““科技+影像”,《俑立千年》带着当代的目光为陶俑二次“开相”,通过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在传递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带来意想不到的人文意趣。但对于“文物活化“这个高频词汇,中国煤矿文工团却是带着审慎和敬畏开始创作的。
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表示,做文物活化剧目必定要依托厚重的历史,而不能任由主创天马行空。而在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中,中国煤矿文工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集歌舞团、话剧团、民乐团、说唱团于一身的艺术门类丰富的院团,以往的演出形式涵盖了大剧场、小剧场,歌剧、舞剧、音乐剧,民族音乐会、声乐音乐会,以及综艺晚会等等。但品类丰富也带来了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课题,徐晋说,“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弱我强。”
于是,他们瞄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理论,努力创新舞台表达,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径。“最先推出的是同国家图书馆合作的《古籍里的古曲》系列,我们从古籍里选取有古谱依据、有古籍记载故事的曲目,请古籍馆专家来做学术支撑,曲目选择和论证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古曲和古乐器专家来助力。请作曲家对曲目进行了重新编配,增加了古曲层次的丰富性,再从视觉上用多媒体为观众营造一种沉浸式的感受,将氛围感做足,更以戏剧的方式对曲目篇章进行重新结构,以话剧演员担纲角色主持或者以评书导赏的方式,为观众打造倾听与理解中国古曲的全新观赏体验。”
针对“古籍里的古曲”系列,团里还邀请自己的演员刘昊然拍摄了一个宣传短片,目的就是希望借助他的影响力唤起年轻人对古籍的关注。目前这个系列已经做到了第六部,主题是“悲喜春秋”,将以关汉卿的视角讲述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和四大名家,主持人则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评书名家王玥波。据徐晋介绍,这个系列中包括音乐剧场《广陵绝响》,“8个演员中有话剧演员、舞蹈演员和演奏员,将古琴演奏幻化为已被杀害的嵇康,用丰富的民族打击乐营造人物心理氛围。依托这个跨界演绎的项目,实施了青年跨界人才培养计划:经过严格的训练后,民乐演奏员有台词,舞蹈演员有戏剧表演,戏剧演员有肢体呈现。今年这个作品不仅进行了南方巡演,还将在10月亮相桂林艺术节。”
活化文物就如同修复文物,首先要尊重和敬畏
2022年底,中国煤矿文工团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就文物活化联合创作的篇章。此前,故宫曾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推出了《只此青绿》,之后,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手制作了《猫神在故宫》,在文物活化的大背景下,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直困扰着创作者。
徐晋说,“我们最终选取了俑,俑在历史上是和人形最接近的,人形能让观众有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同时它身上残留的元素对我们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无论线条、色彩还是服饰,都是他们所在朝代的‘真相’。唐朝的俑身上的这些元素就停留在了唐朝,无论身在何处姿态如何,它都历经了之后的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于是我们遴选了不同朝代的俑,它既是凝固的瞬间,也讲述着所在朝代的故事、文化的流淌以及审美的格调。而肢体戏剧的方式,也是最适合我们团现有配置的。”此后便是与国博一次次的专家研讨会,与中央美院的专家探讨色彩,与戏曲专家探讨服饰,一路用学术为作品保驾护航。
在徐晋看来,文物活化的创作中,其实需要的是那种修复文物的感觉,要保持充分尊重,心怀敬畏,同时还要加深自己的积淀。她常常跟年轻的主创说,“不是表达你所想表达的,而是得有历史依据和情感逻辑,就如同沉睡女俑醒来,她哭或者笑,她悲观或者乐观,需要有一条逻辑线,这个逻辑来自历史留在文物身上的信息。尊重并不意味着表现得太过浓墨重彩,而是恰如其分。”
如今,文物古籍和非遗的活化已经成为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更拓展出一条场馆内演出的路径,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都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音乐剧场《广陵绝响》片段亮相南京博物院大殿前和南京老门东游客间,既为文物活化找到了新路,也为中国煤矿文工团探索出一条跨界融合的创新表达之路。
以创作实施跨界人才培养,以轻体量剧目“闯”市场
在探索创新文物古籍活化的舞台表达过程中,因剧目聚集的年轻主创主演们,愈尝试愈着迷。深厚的文化内涵激荡着文化自信,也激励大家探索、创新、尝试。《俑立千年》在去年试演阶段,舞蹈与戏剧部分衔接不紧密,今年导演们就同步工作解决问题。徐晋说,“两种艺术形式编创方式不同,舞蹈演员重在肢体抽象表达,话剧演员重在语言逻辑呈现,合二为一对编创是一道难题。包括前期对戏剧演员进行肢体训练,对舞蹈演员进行台词训练,通过一起创排实现彼此映照,共同拿捏好表演的分寸感。”
如今,中国煤矿文工团依托音乐剧场《广陵绝响》实施跨界人才培养的成效已经显现,本已有着很强的戏剧表现力,加上肢体训练的叠加,已经有戏剧演员甚至在《俑立千年》的群舞中站到了c位。“之前我们存在舞美中心的人才储备行当不全、演出中心缺少剧目宣传推广人才等问题,现在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解决人才缺失等问题。这次的《俑立千年》,团里请任冬生老师担任视觉总监,带领年轻的舞美团队和舞台监督一起工作,为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徐晋表示。
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俑立千年》的演员从去年试演时的15人减到了今年的11人,对角色形象进行了整合,有的演员甚至要一人扮演两个角色,一些群舞场面也进行了调整。徐晋说,“我们通过对市场和观众的调研,也经常与院线沟通交流,我们不搞人海战术,希望通过这样较轻体量的作品,能在演出市场走得远。”
图/中国煤矿文工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