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飞机上两名女乘客硬将一名哭闹不止的一岁多的小女孩抱离奶奶身边,关到机舱卫生间内“立规矩”的视频,引发广泛热议。尽管航司表示,“已通过电话与儿童母亲进行情况核实,儿童母亲表示已知悉完整事件,同时表示理解”,但舆论场上的质疑与讨论并未平息。
视频中两位女乘客的操作,还真不是所谓“家长觉得行、同行乘客觉得行,网友觉得不行”,而是“确实不太行”。孩子才一岁多,在高空飞行中因陌生环境及气压影响,出现哭闹,本就在表达不适;却又被陌生乘客带入机舱卫生间这样的狭小密闭场所,只会让恐惧感加剧。如心理专家所言,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产生的情绪记忆,可能影响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再从法律上看,“无论是否经过了监护人同意,两位乘客将孩子带入卫生间进行教育的行为,都是非常不妥且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未经处理发布视频,还可能涉及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
一段时间以来,幼童哭闹的话题总能引发极大讨论,反感的、诉苦的、理解的都不少。诚然,无论是在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娱场所,都理当遵守一定之规。但显然,一个人走进公众场所,势必会与各类人群接触;置身多元纷繁的公共空间,便不可能像在私人空间一样百事顺意。孩子特别是大童在公共场所吵闹当然要管教,但希望公共场所一直安安静静,无视其他群体的现实需求,甚至要求婴幼儿也鸦雀无声,坚持几个小时,这同样很不合理。所谓“文明”,并不仅意味着对规则的遵守,也包括对他人行为有基本的包容理解。
既为公共场所,理当接纳所有群体。每个人都曾幼小,都经历过对规则懵懂,只会用哭闹来表情达意的阶段。对于尚不知事的孩子,家长有引导教育之责,需要教会孩子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若是家长一时疏忽失责,以适当方式加以提醒也无可厚非。但纵观当下社会,尤其是在公共空间,对于孩子的要求似乎越来越“严苛”,带孩子出行的家长,也基本处于“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孩子稍微出点声,轻则招来白眼,重则被拍视频公开曝光;家长安抚一旦无果,便只得带着孩子往餐车或者车厢连接处躲避,坐票立马变站票。此情此景下,家长带孩子出行的负担越来越大,也有人无奈发问:这个社会能容忍孩子哭闹的年龄究竟是几岁?
儿童友好型社会,不能只体现在硬件设备的“适小化”上,同样包括社会氛围的构建。对小孩子哭闹有无基本的容忍度,某种程度上就可作为衡量标准。至于合理的度在哪里,容忍的底线何在,也许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以形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多一点相互理解,少一些抱怨责难,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和谐。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