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古代科技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在舞剧中“活”起来了。10月25日至27日,导演陆川首度跨界打造的舞剧《天工开物》将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该剧上海站由江西文演演出院线公司、上海晶英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
该剧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所著《天工开物》为题材,重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全剧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展现宋应星经历六次科考落榜,依旧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让观众穿越三百多年时光,目睹宋应星如何在乱世中隐遁著书,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
青年宋应星扮演者吕科镝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他曾获第17届北京市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代表作有《假行僧》《尕娃踏浪归》《宅兹中国》等。他的舞蹈刚劲有力又极具柔韧性,超强的身体控制力使得他的每个动作都轻盈飘逸,他在舞台上轻盈翻飞让观众惊叹“他真的会飞!”凭借非凡的舞台张力,他所饰演的宋应星爆发着磅礴的生命力。谢幕时的翻身跳硬控观众5秒,这个片段也在网络平台流传。
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则是坐拥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教师,他曾摘下“荷花奖”金奖,也是希腊国际舞蹈比赛金奖得主。他在巴黎、伦敦等地为外国友人普及中国古典舞,火爆全网,成为“中国人果然都会功夫”的佐证。《天工开物》中,他也将表演“飞”之技能。他的表演贴合人物内心,又和高超技艺深度融合,让人在感受“摆脱地心引力”的血脉压制的同时彻底“入戏”。此外,饰演哥哥宋应昇的演员刘敬,饰演好朋友涂绍煃的演员姚亮,也都身怀绝技,整部舞剧如同“神仙”打架。
用当代视角来看,宋应星虽属“硬核理工男”,但他的传奇人生却很诗意。中国的《天工开物》被达尔文等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亦被视作“中国的狄德罗”。他的前半生顺应着潮流努力科举入仕,可苦考六次一无所获。经历多次“上岸”失败后,他终于发现内心真正的热爱。就此,他脱下了“长衫”,开始用双手去拥抱这个时代,用双脚去丈量大地。
《天工开物》有10万字、123幅插画、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三十多个行业科学数据。他将中国农业、手工业等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铸就于这本科学巨著中,很多生产技术沿用至今,甚至对亚洲、欧洲各国影响极深,代表着当时世界科学文明的最高水平。
找到人生目标后,宋应星坚守气节,隐居不仕。他不流于世俗,重新定义了自己人生的“上岸”。陆川称宋应星为时代的“逆行者”,他希望凸显他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也希望家长带着孩子们来看一看,三百多年前这样一个读书人,怎么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舞剧《天工开物》被誉为“文艺界的大作,舞剧界的大片”。舞美设计方案参考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简、巧”的美学特征。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成为贯穿全局的美学元素,呈现内敛而精致的特点。
服装设计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音乐创作兼顾明代雅乐与民乐的特点,音乐和声效中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比如: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劳动号子的声音素材,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旋律中,应和这部“工匠之舞”。
从电影领域跨越到舞台艺术,二者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方面有着本质的差别。如何让《天工开物》记载的各种农技活化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陆川透露,剧中每个舞段都从劳动创造中提炼出舞蹈语汇,从农夫耕种、织女养蚕、酒曲制作到工人冶炼,观众能从舞蹈中看到打铁、抽拉风箱、麦浪、浇筑等劳作人的身影。
写实与写意,虚与实的结合体现在舞台的多处细节中。舞台前后双层纱幕,象征着宋应星逆行世间的空间,将舞台的实景与电影的虚幻和代入感融为一体。舞剧《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艺术精品,更是一项文化传承的伟大尝试。陆川说:“宋应星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文/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