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市中心出发,往西北方向行驶70多公里,有一片山峦起伏之地。山中富饶,风景也好,那里正是彭州市桂花镇鹿坪社区。
脚下草木兴旺,抬头望天,空中繁忙。各式各样造型的无人机盘旋空中,远看似雄鹰,近看,科技感极强。
将这些无人机送上天空的,是西部首个“国字号”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成都彭州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简称“天空之眼”)。天空之眼建在山地之中,百余家无人机及其关联企业入驻于此,进行产品的试飞试航。
白日与夜晚,天空之眼的景象大不一样。负责人周小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记录下了这些寻常又不寻常的日常:
白天,绿荫中有许多飞机与许多人。他配上简单的文字——“基地门庭若市”“这山卡卡里热热闹闹的!”
凌晨,他晒出暗夜中的一点光亮,那是入驻天空之眼的无人机研发团队在争分夺秒地搞科研。
周小明是“天空之眼”运营企业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天空之眼”最早的创建者,也是成都市低空经济从业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他日日更新的微信“朋友圈”中,能看到基地从无到有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鹿坪社区的蜕变史,更能从微观处,洞见一座城市为探索转型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
从“逃离”家乡到“千方百计”回到家乡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鹿坪社区人”,每当周小明说起自己的故事时,总会在开头介绍自己的家乡。那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后来梦开花的舞台。
他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家乡。有时,是记录村民来基地当“飞手”的一天;有时,是拍下客人爆满的农家乐,用餐的,往往就是基地里的科学家与创客。
每次晒出家乡的小美好,周小明都会忆起往日点滴。
儿时,那里还叫鹿坪村。山中多煤矿,几乎每个山头都有煤窑煤厂。那时的周小明,经常爬到山顶远眺,目力所及之地,是都江堰市区的霓虹灯光。那时起,周小明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离开村庄,去大都市里闯一闯。但出村下山的路太难了,泥泞蜿蜒又漫长。
后来,考上大学的周小明如愿成为都市人才,先后在两家大型企业从事过航空器部件维修工作,以及无人机的改造研发工作。
那时候,身在航空器制造领域的周小明,已经看到了无人机应用的前景。“那是2017年前后,当时在成都,已经有太多通用航空的应用被无人机取代了,比如农事作业、测绘、航拍……”,并且在那时,成都乃至全川已经诞生了许多无人机企业。
企业虽多,却没有专用的无人机飞行测试场地,许多无人机研发企业只能到通用机场测试,面临着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和成本高等难题。
周小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们到通用机场测试无人机,测试前不仅要经过层层审批,还要跟有人机的飞行时间协调错开,能分到的测试时间短。此外,为了避免跟有人机冲撞,测试的时候还要清场,成本很高。
于是,他有了自己创办无人机专用飞行测试场地的想法。至于场地,他想到了故土鹿坪社区。那里拥有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种丰富的地形地貌,能一次性满足不同无人机在不同应用场景测试的需求,“比如用于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的无人机,就可以直接飞到森林上空模拟测试。”
“天空之眼”就这样诞生了。
一片“含科量”很高的山 每座“山头”布局不止一家尖端企业
“天空之眼”上方的天空一直很忙。有的工业无人机企业在此开展昼航和夜航任务,测试飞机性能;有企业用飞行器搭载不同的载荷,承担信号传输、水污染环境测试、河道巡检测试、探磁、探矿测试等科研任务;还有从事相控阵雷达、激光与无线电反制技术的企业,以正常飞行中的无人机为“靶子”,模拟各种无人机反制技术场景……
记者到访“天空之眼”的这天,周小明延续着忙碌的常态,受访十分钟不到,就接了五六个工作电话。其中一件事是安排基地的无人机和“飞手”,参与附近河道的救援任务;还有一件是准备两小时后接待一家大型央企参访,那家央企准备进军低空经济领域,并有意向要在“天空之眼”开展一系列的研发合作。
再忙碌,也是甜蜜的烦恼,周小明求之不得。
2017年他刚刚创建基地时,受限于行业发展初期的种种桎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业务并不好谈。后来,四川省推动低空空域改革,希望找到一些有条件的场地推动无人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探索,助力低空经济合规发展。省市相关部门多地选点,“天空之眼”脱颖而出。此后,基地在空域申报、场地建设、服务方面日益规范化。
目前,基地由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国资占80%,周小明创办的民企则占股20%。周小明说,过去纯民企经营,专业力量有限,通过国资参股,管理运营更加规范了。
2022年8月,凭借桂花镇鹿坪社区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试飞条件和积累的合规运营经验,通过申报、答辩等环节后,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第二批共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天空之眼”入选,成为西南首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此后,高精尖的无人机研发企业纷至沓来。在周小明朋友圈每天晒出的照片中,“飞手”在热闹地试飞;各式各样的无人机竞赛时常上演;基地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来访……
那片曾经“含煤量”很高的山,因“天空之眼”而变成了一座“含科量”很高的山。入驻基地的企业,大多是低空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3号基地有纵横大鹏无人机每日进行试飞,2号基地有民航二所的专业研发团队,7号基地有汇蓉国科的团队正在进行智能监管雷达检验,还有中科灵动、西安羚控、安则科技……“天空之眼”一共8个基地,每个基地在不同的“山头”。也就是说,那里的每座“山头”,都布局着不止一家尖端企业。
“独一份儿”的景象“小山村的科技之光”
“基地现在有100多家企业入驻,从无人机研发、飞行器零部件研发,再到控制系统、管理平台等软件系统的研发……门类太多了”,周小明一时说不准具体有多少家企业。“因为最近数字更新太快,前几天还是99家,这些天又新签了好几家。”就在受访前,周小明才刚刚送走了一家谈妥入驻的北京企业。
也正是因为高新企业团队扎堆聚集,周小明生活了数十年的小山村,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山里往来的车子变多了,西装革履的企业家变多了,青春澎湃有干劲儿的年轻人也变多了。
前几天,周小明在市区洽谈完业务归来已是深夜。开车沿路行至山上,他无意间望向远处山坡上的7号基地,看到了一幅令他热泪盈眶的画面——山野漆黑,其中却有莹莹绿光。镜头拉伸,画面越来越清晰,基地的板房里,科研团队们正在点灯加班忙着产品的测试调试。
周小明发了一条朋友圈,晒出这幅图片并配文“小山村的科技之光”。
其实鹿坪社区早已被科技点亮。随着科研人员往来增多,附近的餐饮、住宿、零售、文旅等业态活跃了起来,让村民们有了盼头。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年轻人,深深被影响了。
“我们基地的专业飞手,十有八九是来自鹿坪社区的年轻人”,周小明说,还有不少孩子,从小就有“造飞机”的理想。
周小明的探索也远未结束。“我在筹划着两件大事”,他告诉记者:一件是增加基地的服务模式。以前基地给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试飞场地、试飞场景等,方便企业进行可靠性验证,缩短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还要提供上市的解决方案,把聚集的企业资源打通,把基地平台用好,让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形成有效合作。”
另一件事,则是让“小山村的科技之光”照得更亮。随着基地入驻企业增多,周边的配套短板显现出来,许多科研人员只能住在基地的办公室或是附近的农家乐。“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推动解决科研人员们的食宿配套等问题”,周小明说,这也是自己接下来要配合推动的事情,整理附近村民的闲置房屋资源,并有效利用,让科研人员们在山里也能住得好。“到时候,科技之光照得更亮”,周小明说,这可能是成都乡村里“独一份儿”的景象!
文/王垚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