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对正阳桥考古遗址进行探访。去年,随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这座沉睡在地下近百年的北京正阳桥发掘出土,向世人呈现原貌。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消息,考古发掘显示,正阳桥位于北京正阳门以南,正处于北京中轴线上,与历史文献记载一致。与此同时,桥梁附属文物——一座明清时期镇水兽也随之亮相。镇水兽做工精细,是明清石刻中的精品。
正阳门外,考古现场的施工围挡仿佛遮住正阳桥的神秘面纱,随着考古工作进入尾声,这座见诸历史文献和古画中的古桥即将亮相,展示在世人面前。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提前对正阳桥遗址进行了探访。在拆除道路后,考古人员在五牌楼东北侧进行挖掘,挖出了正阳桥和其东北角的镇水兽,此外,还挖出了部分桥梁附属设施。考古现场,正阳桥所在的点位与清代乾隆时期的《南巡图》呈现的正阳桥和五牌楼位置一致。
“在历史文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正阳桥的记载。但正阳桥现在到底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么样的面貌?在考古发掘中,首先我们确定了正阳桥是存在的。其次,通过实测确定了正阳桥的准确坐标;最后,明确桥梁规模、形制、建造材质等信息,知道了正阳桥的面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
受后期人类活动影响,在进行考古发掘前,正阳桥所处的位置为市政道路。在考古现场,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正阳桥镇水兽位于地下2.5米左右的位置,位于桥体东部的桥面清晰可见,桥孔顶部一只吸水兽活灵活现。正阳桥东南角,一座庞大的镇水兽也浮出地面,尽管镇水兽身体内侧有残缺,但整体保存较好。
体量大、规制高、做工精细、保存完好……现场发掘出土的镇水兽格外吸睛。张利芳介绍,此次发掘的镇水兽及其下石条雁翅驳岸都是明清时期的遗存。镇水兽与万宁桥镇水兽形制相似,但是体量更大,整个身子长约3米,通过实测对比,发现比万宁桥两侧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与正阳桥、正阳门的规制相匹配。镇水兽体型遒劲有力,身被鳞甲,做工精细,属于明清石刻中的精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