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竹内亮:特别想给十年前决定来中国的自己点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14:24

2011年,日本导演竹内亮为NHK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十年前,他说服妻子,一起回到妻子的老家南京定居;十年来,既是导演又是自媒体博主的他,先后执导《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自己也从听不懂中文的日本人,变为操一口流利中文的“亮叔”。如今,竹内亮的纪录片《再会长江》将于5月24日在全国上映——这是弥补十年前《长江天地大纪行》遗憾的努力,也是他亲历中国十年来日新月异变化后的记录。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竹内亮说,“特别想给十年前决定来中国的自己点赞,我太有眼光了。”

微信图片_20240522162430.jpg

十年之后再拍长江

北青报记者见到竹内亮导演时,他正与工作人员商谈纪录片《再会长江》前往上海的路演事宜。“我能坐高铁吗?”竹内亮问工作人员,“因为,高铁上可以一直工作,而飞机上好像没法上网吧?”

对于竹内亮来说,繁忙的工作是常态,“我不仅是纪录片的导演,还是自媒体博主。所以,每天要更新不同的内容,不能停歇。”自从2013年定居中国南京以来,竹内亮一直用这种工作狂的劲头,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不停地记录、呈现中国社会的真实模样。谈起十多年前移居中国的决定,竹内亮幸福地感慨道:“我的这个决定真的是太对了,我特别想给当时的自己点个赞。”

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深爱中国的日本导演,竹内亮曾多次拍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并在世界范围内广获好评,入选2021年NEWSWEEK“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日本人”。2011年,他在NHK拍摄了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将镜头对准了长江沿岸百姓质朴的日常,聆听他们的梦想,记录时代的变迁。其中,藏族女主人公茨姆的故事让人泪目,摩梭女孩甄甄的执着令人动容……十多年后,竹内亮再次溯流而上,行程6300公里,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拍摄了纪录片《再会长江》,捕捉十年巨变下以茨姆与甄甄为代表的长江百姓的真实生活,用普通人的故事衔接起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温暖中国。

导演竹内亮.jpg

竹内亮

从《长江天地大纪行》到《再会长江》,十多年来,竹内亮自己的命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听不懂中文、在镜头外观望的日本人,成为了在镜头前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网红导演”,被中国影迷们亲切地成为“亮叔”。

执导的《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等一部又一部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业已亮相,但竹内亮还没有停歇的打算,“就像是长江的故事永远也拍不完一样,飞速发展的中国处处都充满了吸引力。”这让让他觉得总有未知在召唤,也让他总是“在路上”。他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这样,我才能更加自信地展现在这片土地上的见闻与感动。”

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把中国人的故事讲得更好

记者:《长江天地大纪行》之后,是什么又促成您在2021年开始拍摄《再会长江》?

竹内亮:因为有种种遗憾吧。一是当年未能拍摄到“长江源头第一滴水”的遗憾;二是我当年对于中国并不熟悉,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不会讲中文,没有办法跟主人公们深度沟通——只能通过翻译来交流,这种交流缺乏深度。这次拍《再会长江》,我亲历感更强烈,有种拜访老朋友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40522145152.jpg

记者:于是,您在《长江天地大纪行》之后,开始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

竹内亮:是的,就是因为这部纪录片,促使我决定要学会中文。我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把中国人的故事讲得更好。我想在了解中国之后,再去拍摄长江沿岸的美景和民生。这个念头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

记者:您不仅学习了中文,甚至还在中国南京定居了。为何选择南京这个城市呢?

竹内亮:因为我的老婆是南京人。如果她是北京人,我也会定居北京。当时就住在老丈人的家里面,现在也是,在“啃老”吧。

记者:从日本移居中国,您适应吗?

竹内亮:其实是很冲动的一个决定。2011年的时候,日本的经济、科技比中国发达,我在日本有稳定的收入,有自己的房子,也有了孩子。来中国是要从零开始的,带着很大的风险。我用了两年的时间,说服老婆,迁移到了中国:一方面是想拍更好的纪录片;另一方面也是想挑战自己——因为当时还年轻,想着换一个环境会有新的挑战。

中国变化太大,11年前的素材变得非常宝贵

记者:来到南京后,您的纪录片创作也有了新的视角和契机。您也由此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竹内亮:其实成为自媒体博主是一种命运的无奈推动。2013年,我搬到了中国。第一年在南京大学学习中文。第二年开始找工作,希望与一些电视台合作,做些与日本相关的题材,但是频频被拒。2015年的时候,我发现似乎只有网络媒体对我来说是一条出路。毕竟,网络平台就是相对自由的,自己上传就行了。于是开始拍纪录片,开始了自媒体的生涯。并不是我很有远见一上来就想做自媒体,而是不得不做自媒体。

微信图片_20240522162459.jpg

记者:2011年的《长江天地大纪行》不仅是您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很多变化的起点:正如您在《再会长江》中提到的,2011年,智能手机开始兴起,让所有人的生活在这十几年来都发生了改变。您当时就有这种预见吗?

竹内亮:没有。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会给我们带来如此不同的未来。我拍摄《再会长江》时,想利用《长江天地大纪行》中的珍贵素材——那是11年前拍摄的,非常宝贵,再也拍不到了。

十年之间,茨姆的变化让人震惊

记者:《再会长江》从上海外滩的滚滚江水开始,一路向西,途经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沱沱河。片中讲述了70岁的“棒棒”蒋师傅、船长江洪、女儿国的甄甄、想参军的杨芹会、香格里拉的茨姆、高原守护员索南等人的故事。主人公们跨越时光的命运走向让观众很感慨。对您来说,最有触动的主人公是哪一位?

竹内亮:我觉得是茨姆。在《长江天地大纪行》中,她只有17岁,怀里抱着一只小羊羔,样子腼腆而淳朴。那时候,她无法对自己的命运作主,只是遵从“父母之命”嫁人。但是,十年之后,她成为了干练、有远见、有品位的民宿老板。

十年前,她的家人也很保守。我们想带茨姆去上海,遭到了反对。但是,现在,她的妹妹已经上了大学,而且说自己30岁以前不打算结婚。父母对此也是赞同的。茨姆也已经能够去更远的地方,甚至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再会长江》在日本的放映活动。十年之间,这种变化真是让人震惊。相对于环境的变迁,人的思想的变化是最难的。但是,只有十年的时间,他们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已经不存在了。这太神奇了。

导演和茨姆.jpg

竹内亮和茨姆

记者:正是因为去了上海,做民宿的想法在茨姆的心里扎了根。当时,茨姆还没坐过飞机。你带着她们一家去上海,是想能够改变她的命运吗?

竹内亮:我并没有想到这些。对我来讲,带她和家人去上海是一个小事儿。她想去,那我们就带她去呗,就像带朋友去上海而已。但当时我周边的人都反对——可能我想得太简单了。比如,摄影师怕她去了繁华的大都市,就不想回家乡了。但没想到,茨姆去了上海,却更爱自己的家乡了。她把在上海看到的酒店设计,用在了民宿设计上。如今,她的民宿经营得不错,尤其《再会长江》的网络版播出之后,她的民宿很受关注。

因《再会长江》,第一次在日本感受到关注

记者:时隔十年,两次走完长江6300公里的路程。这样的纪录片很罕见,《再会长江》在日本的放映如何?

竹内亮:一直以来,日本的纪录片很少能够在全国的院线上映,尤其是以中国为题材,就更小众了。但是,《再会长江》却在全日本的400多家影院放映。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关注。

记者:就您了解,日本观众和中国观众对《再会长江》的关注点一样吗?

竹内亮:日本人非常喜欢三国题材。所以,我们这次拍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镜头,比如,赤壁、白帝城之类的景观。但中国观众对此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日本观众对于70岁的“棒棒”蒋师傅是最有共鸣。因为日本有很多匠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现在,他们的岁数大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以,日本观众在蒋师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特别理解他的心情,对他的印象也最深。

微信图片_20240522162450.jpg

记者:您在创作纪录片时,会考虑到底给日本观众还是给中国观众看这个问题吗?

竹内亮:不同的受众群体,确实会有视角的不同。不过,一般规模大一些的纪录片,都是拍给两边的观众看的。中日两国观众感兴趣的地方,我们尽量都涉及。

记者:您的纪录片让观众好奇主人公的后续故事会怎样?您有没有想过十年以后,第三次来长江,拜访这些老朋友,再拍摄成一部纪录片?

竹内亮:目前还没有想过。一方面全程6300公里的路途,跨度太大了;另一方面,我没有自信再次创作能够超过《再会长江》。我觉得自己对于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希望还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有了自信,那我也许会拍。因为关于长江,我感觉永远也拍不完。它带来的一切就像是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现在有好多北方的朋友想让我拍黄河,也许我会拍。对于北方人来讲,黄河是母亲河,跟长江的感觉也不一样。

让受访者感受到“我真诚地想知道你的故事”

记者:您在纪录片中出镜时,总是特别亲切、自然。您是怎么与被拍摄者迅速“打成一片”的?

竹内亮: 我就是特别喜欢跟朋友们,跟当地人交流,一起喝酒、喝茶。我并不是为了工作、为了拍摄而带着“目的性”去做的。我从来不设计问题,真的是因为对他们的生活很好奇,所以去跟他们聊。这样,他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感受到“我真诚地想知道你的故事”。这样一来,他们的反应也会很友善、自然。

微信图片_20240522162446.jpg

记者:但是很多普通人面对镜头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紧张、闪躲,您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竹内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纪录片中出镜的原因了。这是我的一个秘诀:可以帮助他们减少镜头带来的压力感。很多导演拍摄纪录片都是在镜头后面,关注着画面构图。我在年轻时也是这样做的,试图在镜头后面把控着拍摄进程。但是,这样拍出来的一切总会非常不自然。于是,我就走到镜头前,跟采访对象站在一起。我才不去管镜头在哪里,纯粹地跟采访对象聊天。这样,被采访者会轻松很多,会忘记了镜头。这是我琢磨出来的一个方法,很有效果,能够反映真实、自然的老百姓的生活。当然,摄影师的水准和默契也很重要。因为导演已经跑到镜头前了,摄影师就要自己去决定拍摄什么。

这十年,我体验到了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现在的中文水平?

竹内亮:我的中文那是非常棒了,可以说是无障碍交流吧。我的普通话现在基本上没有问题。与人交流的话,口语百分之百能懂,书面语80%能懂,还有些成语不太懂。

记者:您觉得中国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竹内亮:日本是一个缺少变化的国家。对年轻人来讲,没有发展的空间。我现在回日本,会发现日本还是跟十年前一样,这让人觉得有点无聊。但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亲身经历了日本的飞速发展。他经常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多么有意思,这个变了,那个也在改变。我一直想体验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很庆幸,我在中国亲身感受到了。所以,我也想通过这部片子来展现中国十年的变化,也会在未来继续探寻中国的魅力。

记者:所以,您现在回望十年前决定来中国的自己,会给出什么评价?

竹内亮:我特别想给当时的我点赞,我太有眼光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中国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7
《再会长江》获第21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纪录电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再会长江》北京首映 中国女婿竹内亮:长江是我的“岳母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首艺联·扬帆计划”扶持《再会长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再会长江》路演收官 回顾视频感动全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再会长江》路演武汉站 茨姆丁真惊喜同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历时十年创作 日本导演竹内亮纪录片《再会长江》 拍出中国毛细血管中的变化
解放日报 2024-05-24
纪录电影《再会长江》举办上海千人观影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