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稳就业重点群体之一,也是市民化的主力。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是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稳定农民工就业容量、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不仅对稳就业大局至关重要,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有关农民工群体的两组数据先后发布:
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收入平稳增长。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农民工月均收入4780元,比上年增加165元,增长3.6%。
二是在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共表彰农民工172人,占18.2%,比重再创新高。全国总工会表示,将进一步重视选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各新兴产业的优秀代表,使更多基层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
这两组数据,与农民工的获得感成就感息息相关。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新群体,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用辛勤奋斗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是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稳定农民工就业容量、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不仅对稳就业大局至关重要,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农民工规模总体保持稳中有增态势,同时就业结构和流向呈现出新特点。从就业领域看,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2023年达到53.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从就业区域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2023年,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70万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增加了211万人和116万人。从就业地域看,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增多。2023年,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10907万人,跨省流动6751万人,这是近年来跨省流动农民工人数首次低于7000万人,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省域县域范围内就地就近就业。
因应这些结构性的新变化,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需要继续发挥好农民工就业集中的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要做大县域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对于有技术、懂市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要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金融支持。
农民工老龄化特征更趋明显。2023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其中,50岁以上占30.6%,比202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2012年则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6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8.9岁。这表明,大龄农民工务工意愿仍然较强且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务工,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代际转换加速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尊重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在保证安全生产前提下,为身体条件状况良好、继续工作意愿强烈的农民工提供持续就业的机会和空间,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机制,使更多农民工能够成长为高素质产业工人。
农民工是稳就业重点群体之一,也是市民化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经历了从“城市过客”到“新市民”的历史性变迁,但目前我国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让更多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在城市能够稳业安居。
文/熊丽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