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保险资金如何发挥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优势,实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中和满足资产负债匹配要求“双平衡”,中国人寿是一个颇具样本意义的观察窗口。
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平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达5.6万亿元,在全球保险资管机构中排名第5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接近3.3万亿元,占受托系统内资金总规模的72.7%。
118亿投向集成电路产业
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超硅”)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大型自动化精密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智能化硅片生产线之一。
硅片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材料,在下游制成各种芯片后,最终被广泛用于电脑、手机、汽车以及新型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中。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个前沿而庞大的信息产业中,已有保险资金的身影。
2023年,中国人寿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Secondary,二级)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上海市国有企业所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规模约118亿元,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部分资金便投向了上海超硅。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告诉记者,这种投资方式探索了保险资金与政府资金在区域发展、产业扶持方面的接力合作模式,即: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重点领域从零到一的孵化培育,保险资金等社会化资本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予以接力,分享财务回报,帮助政府“腾笼换鸟”,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打通产业引导与市场化发展的壁垒。
刘凡表示,该项目借助创新思路,找到了保险资金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在实现合理财务回报的同时,有力支持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紫光展锐也是受益企业之一,该公司是全球少数全面掌握从2G到5G全场景通信技术的芯片设计企业之一。紫光展锐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杨芙介绍,2023年,中国人寿通过战略性投资成为公司的间接股东,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纽带作用,为紫光展锐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探索多模式全周期投资
上述投资是中国人寿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投资布局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峻表示,通过积极与政府、央企、地方龙头企业对接,灵活采用多种投资工具,中国人寿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实践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精品项目。
据介绍,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受托系统内账户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模达1.66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其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即科技自立自强)规模2034亿元。
在刘凡看来,保险资金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重要的源头活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保险资金作为市场最稀缺的耐心资本、高能资本,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具体而言,保险资金可通过股权投资或非标债权对科创产业园及各类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在初步应用化及产业孵化阶段,开展股权投资;而进入相对成熟的产业化阶段后,保险资金则可通过股权投资,以及投资股票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二级市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
例如,权益投资方面,中国人寿资产公司2021年设立“新兴科技产业投资”股票组合,从国家中长期战略角度进行布局。截至2023年末,相关组合存量规模较上年末规模翻倍。
对于科技领域天然的高风险特征与保险资金要求稳定可预期回报之间存在的矛盾,刘凡表示,公司积极加强主动投研管理能力,在投资理念上,推动科技投资从“主题投资”向“中 长期价值投资”转变,同时在专业研究、组合管理、人才体系以及外部合作等多个方面优化投资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继续挖掘战略新兴产业机会
谈及未来布局,赵峻表示,下一步,中国人寿将积极发挥公司全品类、跨市场投资能力优势与前期项目积累经验,围绕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差异化需求,加强创新探索,尤其是在重大前沿技术和“卡脖子”关键领域进一步发力。
刘凡告诉记者,中国人寿将继续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支持,持续挖掘医药生物、国防军工、计算机、电子、通信、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机会,实现相关投资存量规模正增长。传统固定收益投资将把握好利率走势,积极挖掘科技型龙头企业优质债券投资机会;权益投资将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支持与相关主题策略研发,推动做大做强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类产品和组合;另类投资将重点挖掘符合科技自立自强导向的优质项目配置机会,综合运用多元产品形态推进投资落地。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