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驾驶员等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刘壮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退休军人,刘壮2020年来到北京后,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美团做外卖骑手赚钱养家。虽然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这位95后“小哥”却热衷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等,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为更多人带去了善意和温暖。
退伍军人多年来坚持义务献血
在刘壮看来,外卖骑手这个职业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很快就能适应。“按说按照这个节奏工作下去就算不错了,但我感到不满足。”刘壮说,外卖骑手最紧张的就是中、晚两餐前后,其他时间相对比较空闲,他就想能再干点什么,也正是这份“不满足”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有一件事情刘壮已经坚持做了好多年,那就是献血。2015年刘壮从部队退伍,同年底他开始走进路边的献血车进行义务献血,到如今,已经累计义务献血10余次。按照规定,两次献血必须间隔半年以上,他就把献血日期记录在手机的日程表里,半年后自动提醒他可以进行下一次献血了。
“大概是第7次献血的时候,工作人员问我要不要留个血样,入到中华骨髓库里,我同意了。”刘壮说,从小他就受父母教育,做人要讲良心、讲诚信、讲奉献,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工作人员的建议。
为配合骨髓捐献手术暂时辞职
2021年8月,正在送餐的刘壮接到北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个11岁患血液病的孩子匹配上了,问他是否愿意救助,刘壮当即便答应了。瞒着所有人,刘壮开始默默为骨髓捐献手术做准备。由于移植要看患者的身体情况,无法提前准确预估,为配合手术,刘壮索性辞了职,留出时间随时等候安排。
直到开展相关术前准备时,刘壮的父母才知道他要捐献骨髓的事情。刘壮将患儿母亲写给他的感谢信念给父母听,获得了父母的支持。而刘壮自己则捧着这封感谢信,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我是内心比较柔软的人,有几句话触到内心就想流泪。读着这封信,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2021年9月29日,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中午,医护人员从刘壮全身的血液中分离出了足量的造血干细胞。看着半空的血袋,刘壮担心不够孩子用,一直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请求再多抽一点,直到大家反复解释已经足够后他才放心。而在得知自己检查期间所有费用都是由患儿家庭承担后,刘壮说孩子治病花销大,自己不能给人家添负担,于是在捐献不足6个小时后,他留下自己给患儿买的玩具汽车后便悄然离开。
高标准要求自己获得顾客点赞
成为外卖小哥后,刘壮发现规划送餐时段、熟悉路线并记住每个小区每一栋的分布等细节,都需要不断动脑。因为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如果自己送单少,站点其他同事的工作量就会增大。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刘壮经常从早上8点跑单到晚上10点,一天仅依靠点小零食果腹,终于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最初每天只能送20单到最多能送80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送餐工作以来,刘壮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冬天天气寒冷,能送货上门的他绝不让顾客出门取,必须在外等待时,他往往都是看见顾客才把外卖从保温箱里拿出来,并一定真诚地说一句“祝您生活愉快”,他的服务态度感动了许多人,一年时间里便接到了100多次打赏,许多人为他点亮好评,留言道“小伙子不错,态度好,有担当”。
在美团外卖的帮助下,刘壮还获得了免费上大学的机会——成为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刘壮很珍惜这次机会,他希望将学到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除此之外,刘壮还有一个“专栏作者”的身份——在骑手社区APP里,他已发布了十余篇文章,从送餐技巧分享到文明行车引导,他用朴实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悟,向大家分享温暖,传递正能量。
“小哥”牵手“小爱”为家园添彩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壮得知自己所在的朝阳区将台地区正在打造“将小爱”党建项目,有服务站点、有各类优惠政策,旨在服务包含外卖小哥的新就业群体。在临近的水岸家园社区参与几次活动后,他便成为“小爱”推广大使,不仅在骑手社区里以详实的图片文字向大家介绍小爱的各项服务,更多次参与社区各类研讨会,为项目如何更好推进建言献策。
成为志愿者后,刘壮经常会拿着大夹子上街捡烟头,去路边的花坛里捡矿泉水瓶,举着竹竿去摘树上的塑料袋,和小朋友一起包饺子、画画,还去过养老院擦玻璃、给老人送水果等。“做这些没有报酬,但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亲热得就像一家人。我感觉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这也是我融入这个城市的过程。”刘壮说。
作为一名外卖骑手,“速度”是刘壮赖以生存的技能,可他却愿意停下忙碌的脚步,为更多“小哥”谋取福利。刘壮不仅经常带头打扫“将小爱驿站”,还在外卖车上常备工具箱和牵引绳,帮助路上有困难的车辆。他还向社区申请在驿站内增加一套理发工具,准备利用自己在部队里学习的理发技艺,为站点的小哥们无偿理发。“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外卖骑手,但也想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为更多的人带去善意和温暖。”刘壮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