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投用4年的武汉理工大学孵化基地,目前已吸纳百余家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500名创业者平均年龄仅为25岁。
25日,记者走进坐落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的孵化基地,在这个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的创业“梦工场”里,两个背靠背的工位也许就是两家初创公司。
26岁的武汉奇凯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栾凤凯目前是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他说:“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起步在学校,能极大程度降低创业成本,及时解决技术难题。”
2018年,还在读本科的栾凤凯选择创业,即没有团队也没有方向的他,在导师指导下发现了“大厂”尚未触及的机器视觉与成果转化这个领域。通过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栾凤凯获得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他和10余人的团队得以在“梦工场”里“启航”。
“机器视觉就是机器的眼睛和大脑,它让工业设备能够‘看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并进行快速决策。”栾凤凯说,公司的核心产品主要是基于5G+AI视觉算法的检测系统,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高定制化的质检工具。“我们接到过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的订单,基于学校交通、汽车等学科优势,我对我们的产品有非常大的信心。”栾凤凯说,现在他一周上9节课,在学校,公司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课堂也是他的“充电”时间。
2023年,栾凤凯的公司在湖北省青创板挂牌。“公司产值近200万元,团队也正在逐步壮大中。”栾凤凯说,目前公司也正在积极申报科技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
24岁的武汉视航衍艺设计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京说,在“梦工场”创业,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免费提供场地支持,“水、电、物业等费用基本减免”。
相比于其他的孵化器,记者看到,这里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主题”。
“孵化基地依据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启动建设了绿色建材与新材料梦工场、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等十大创新创业梦工场。”孵化器运营总监周方说,孵化基地管委会由技术、管理、投资行业的资深专家组成,而每间梦工场的场长则由对应优势学科的优秀硕士、博士、教授担任,“企业集群式壮大,场长可以对入驻企业予以技术指导和资源对接”。
作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梦工场的场长,栾凤凯需要负责帮助入驻的企业“抱团取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梦工场目前集聚了9家初创企业,彼此间几乎都有项目合作。”栾凤凯说,入孵企业武汉晴晨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是自己同一级的同学,在其公司生产线的视觉算法技术开发上,两家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
“孵化基地每年举办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理工合伙人’研究生创业挑战赛、‘创新杯’科技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训素材。”周方介绍,孵化基地还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专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宣传展示等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由大学生到创客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
“孵化基地让创业者‘轻装上阵’的目的在于让在校大学生可以勇于尝试,就算失败了也有其他退路。”周方说,目前基地已完成对武汉理工大学所有学院、学科、老师、学生的精准画像,能快速帮助投资机构找项目、帮助老师找学生、帮学生找项目。
文/栾嘉雯 赵浩宇 梁春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