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3-25 22:00

最近的你,是否有这样的苦恼:

工作上,厌倦一成不变的岗位内容,想改变又不知自己能做什么;

平日里,明明羡慕他人活得精彩,却总佯装自己对那样的生活没兴趣;

独处时,会反思自身缺点、坏习惯,却在间歇性努力后又回归懒散。

眼看与身边人差距越来越大,陷入“做啥啥不成,越焦虑越迷茫”的怪圈中。

于是开始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其他人,这辈子就这样了。

豆瓣高分畅销书《拆掉思维的墙》却说:

“很多时候我们停止生长,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的确,陈旧、惯性的思维模式就像一度厚重的墙,禁锢我们的内心,也阻碍我们变得更强大。

唯有拆掉枷锁,学会反过来、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戒掉内耗、向上攀登。

在人们的惯有思想中,工作不变、收入稳定,就是人生极乐。

然而,生活永远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度追逐确定性,才是人生混乱的开始。

在《拆掉思维的墙》中,一位女孩来找古典老师寻求职业规划咨询。

她在小城市做老师,工作稳定,薪资不高。

身边朋友都挣着差不多的工资,在差不多时间内选择结婚生子。

她一方面不满现状,不想像身边朋友一样,守着没前景的工作,碌碌无为到老。

一方面又不敢放弃小城市的“铁饭碗”,担忧辞职到新城市后,找不到好工作。

她曾想通过考研改变人生,却又止不住担心“准备考试需要花费时间,那如果考不上怎么办”。

就这样,她最终在一次次思维摇摆中,变得郁郁寡欢、疲惫不已。

古典老师告诉她:一个人如果过分执着确定性,往往容易沦为“安全感”的奴隶。

还未开始,就唱衰自己;还未行动,便提前脑补所有坏结果。

这样的人生注定错失机会,止步不前。

改变不了这种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做多少次职业规划,都是白费力气。

电影《朱丽和朱丽娅》中,女主朱莉在一家小公司做接线员,每天应付大量无聊投诉。

虽说心中一直有个作家梦,也曾为实现梦想,狠下心钻研写作。

但第一本小说没得到身边人认可,她便开始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不是写作苗子,还是做回本职工作最稳妥。

最终,朱莉重新缩回“接线员”的壳内,继续自己憋闷、没有未来的生活。

现实中,很多人也像朱莉一样,都想做点什么,让自己变得更好。

但往往刚起念头、抬起脚,就被自己思维里的高墙吓破胆。

生活本身就充满未知、挑战,过分执着安全感、确定性,只会让自己瞻前顾后、困在原地。

诚如罗翔老师所说:“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人能活在确定性中。”

混乱、未知是人世常态,超额的“深思熟虑”,只不过是惧怕失败的借口。

若不想被“安全感”困住前行脚步,就要学会了解内心、识别恐惧。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我为什么总是对新事物不感冒,没兴趣尝试新东西?

高赞回答说:“让你抗拒的不是新事物,而是未知的恐惧。”

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类共性,但很多时候,人们常会用“没兴趣”、“不感冒”充当内心的防御盔甲。

担忧自己说错话,索性装作自己根本不喜欢聚会。

害怕自己小组业绩垫底,直接放弃努力,不再拼搏。

担心爱情迟早消失,便无视他人示好,谎称自己崇尚孤独。

而这一切,其实只是我们内心过度的防御机制在作祟。

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瓜哥也曾非常抵触新事物。

他讨厌生活中一切不稳定因素,最大心愿便是一家人永远待在洞穴里,哪都不去。

但随着世界末日突然来临,山洞被毁,瓜哥一家只能被迫离开洞穴,展开新旅程。

当他走出洞穴后却才发现:外面不仅不恐怖,反而遍地奇珍异兽、鸟语花香。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未知的恐惧,不过是把纸想象成了一堵墙。”

只要我们还在成长,未知就会如影随形。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破畏惧之墙,与恐惧面对面。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欧文·亚隆,曾做过这样一个咨询。

咨询者每天都梦见被一条鲨鱼狂追,梦中的恐惧感让她整天都浑浑噩噩,做不好任何事。

欧文·亚隆含笑对她说:“既然你总是梦见鲨鱼,不妨下次再遇到它时,试着回头对它笑一笑。”

到了下次咨询时,欧文·亚隆主动询问她最近如何。

咨询者说:“我对那条鲨鱼笑了一下,鲨鱼愣了愣,就游走了。”

人生漫长,折磨我们内心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恐惧本身。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只有直视恐惧,学会与之和平相处,才能勇敢向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注定会遇到许多坎坷,其中最大阻碍,莫过于被他人标准裹挟。

《拆掉思维的墙》中有一章的标题,叫“好好‘躺平’,放自己一条生路”。

对此,古典老师表示:“不用惧怕“躺平”,因为它是人生一个必然过程。

当人们躺到外在动机松绑,就会自然的左右转转头,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

如今社会总充斥太多声音,它们总是强迫大家不能停,要奋斗、要自律、要坚强。

殊不知,成功没有固定模板,每个人的时区、花期都各不相同。

当我们放下外界自以为是的期待,才能看到自己人生中,那条生机勃勃的全新之路。

为了帮大家获取攀登人生山峰的力量,古典老师在书里分享了 3个“逆向思维秘诀”。

1. 用“我想要”打败“你应该”

很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掌控者,所以,不管是3小时还是1小时,都不要把你的命运放到他人手上。”

想要晋升,别等领导过来告诉你怎么做,主动去学习、请教、拓展认知。

想要克服社恐,就强迫自己张开嘴巴,从和他人聊天气、谈日常开始。

想要变美变气质,今天开始便戒掉低质碳水,多运动、多护肤。

主动去做一个“我想要”的人,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打败“你应该”,牢牢掌握人生选择权。

2. 跳出“绝对化”,打造“恐惧保险箱”

恐惧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只是我们绝对化思维,禁锢了自己的“恐惧潜能”。

如果内心真有很多担忧、惧怕之事,就把它们一条条写下来,放进“保险箱”内。

然后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但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先把恐惧存在这,回头再取。”

一周之后,再去看看这些事情有没有真的发生。

到那时,你便会发现,那些让我们忧心忡忡的恐怖之事,大多没有发生。

3. “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心理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内部动机越多,创造力便会越好、越易成功。

与其每做一件事前,先思考意义有多大,不如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兴趣。

“摒弃外界干扰,我也会选择做这件事吗?”

“这件事情,可以让我感到热忱、乐趣吗?”

“我愿意尝试克服惰性,在这件事上持续坚持吗?”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与人交往,找到内心所爱,才能永葆热情,不停向前。

如果说,“有意义”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尖那一块,那么“有意思”就是实现自我意义最强劲的助推器。

当我们可以把“有意思”之事做到极致,人生也会随之走向想象不到的高处。

古典老师曾说:“人生的有趣之处在于,出发常常是偶然的,到达却是你选择的。”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影响了他每个岔路的选择,决定了他最终的样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跳出僵化思维模式,拒绝反复踌躇,不被恐惧吓住脚步,找到自己的人生航线。

唯有如此,才能在茫茫旅途中,不断向前。

愿你我都可以找到思维转变的意义,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满慈,一个想把生活写在文字里的行路人。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相关阅读
感悟|情绪自由,远比开心更重要!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08-15
夜读|丢掉悲观的枷锁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6-30
新知|独创推理式读书法 古文其实像侦探小说一样有意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随笔|如果觉得有意义,那就是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随笔|如果觉得有意义,那就是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夜读|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3-03
夜读|重新定义自己,找到自我价值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27
夜读|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寻找你的“增量”
有书 2023-09-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