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是中国北疆多彩文化的摇篮,先后有靺鞨、女真等民族留下无数文化遗产,其中鱼皮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屹立于渔猎文明的舞台上…… 今天(3月19日)上午,“皮韵流风——黑龙江鱼皮兽皮树皮历史文化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该展览讲述了北方渔猎文明传统技艺的历史与传承。
本次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展期至2024年9月22日。
北青报记者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临时展厅看到,本次展览内容分为“三江渔歌,渔乡天锦”“林海寻踪,蕴美兴安”“悠悠白桦,千载神韵”和“民族瑰宝,薪火相传”四个主题单元,通过38块展板、94件(套)文物展品,讲述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渔猎文化。
展览介绍,“鱼皮文化”在历史上的分布空间极为广阔,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北部及其附属岛屿,形成了较为紧密的鱼皮文化圈,但随着社会发展,鱼皮文化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作为一众特色文化载体,鱼皮制作技艺却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传承发展下来。
世代游猎、“食肉衣皮”的习俗,创造了少数民族极富特色的兽皮制作技艺。而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兽皮服饰和制品除进入博物馆外,大多在大型民族节日活动和上山狩猎时使用,而各种装饰美观的兽皮背包、荷包等也作为工艺品,成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纪念品。
白桦树与黑龙江流域世居民族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北半球高纬度白桦生长带中众多少数民族共有的文化——桦树皮文化。如今,生活在我国东北北部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民族,仍保留着这种色彩鲜明的文化。
为增进观众的直观了解,本次展览展出大量极具地域风情的工艺品,其中包括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鱼皮萨满服饰、木刮刀、桦皮鹿哨、桦皮帽、桦皮桶、桦皮箱、桦皮篓、桦皮船模型;鄂伦春族的獾皮挎包、狍皮手闷子、绣花烟包、兽首帽、幼狍皮包、狍皮褥子、猎刀、兽皮船模型、桦皮烟盒等。
目前,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三皮”制品的制作过程和精美代表,还详细介绍了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事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