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江: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并非“功成身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9 21:15

过去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三地平均PM2.5浓度从2013年的10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7微克/立方米,降幅均在60%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成果还不稳固,需要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上下功夫,需要不断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

刘炳江说,我国大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污染较重的地区,区域性传输污染特征明显,大气污染不局限于单个城市,“各自为战”的大气污染防治模式难以解决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从2013年“大气十条”开始,国家就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将处于同一“空气域”范围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划定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近年来,重点区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的要求,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现了空气质量大幅改善,速度明显快于非重点区域。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刘炳江介绍,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2018年调整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这个机制框架下,2013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共同治理的格局,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

2023年10月,中办、国办发文,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也不再加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牌子。刘炳江表示,这并不代表这个小组已经“功成身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将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手段统筹推进,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权威性。

刘炳江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成果还不稳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仍是全国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总体来看,空气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仍然存在。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持续深入,污染减排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凸显,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需要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上下功夫,还需要不断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刘炳江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校对/王唅

相关阅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个城市开展区域应急联动 区域北部污染已阶段性缓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1
专家解读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现空气污染,空气质量何时转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5
全国政协委员刘炳江:最大程度“人努力”,用更多减排量冲抵污染排放增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0
2024全国两会 解码中国动力源 |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建设美丽中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9
生态环境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外地区 未要求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大气防治重点区域调整,“2+26”为何变成“2+36”?生态环境部解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今年秋冬季大气环境形势如何?生态环境部回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27
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