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市长江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8 15:07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人民政府市长江华。

江华说,玉溪同样有“出圈”的巨大潜力,关键是如何把最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玉溪、走进玉溪、了解玉溪、感受玉溪。

谈“旅游”

玉溪同样有“出圈”的巨大潜力

北青报:旅游业一直是云南省的亮点工作。在您看来,玉溪市的旅游业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江华:玉溪灵山秀水、人文荟萃,是滇中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色亮点。

一是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有享誉全国的最大深水型淡水湖——抚仙湖,有世界自然遗产、地球最早生命印迹——澄江帽天山化石地,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观察站、亚热带物种基因库——哀牢山,有东方“萨王纳”特有稀树植被——元江红河谷;

二是人文底蕴深厚悠远,有例证人类文明的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代表古滇文明青铜文化的李家山,有非遗传承的工匠谱系——玉溪青花瓷、华宁陶、通海银、江川铜,是国歌曲作者聂耳的故乡;

三是民俗风情独具魅力,有绚烂多姿的花腰傣,密林深处的彝族,梯田云海间雕刻大山的哈尼族,杞麓湖畔融入农耕文化的蒙古族,等等。

山水风光、历史人文、民族民俗交相辉映,每一座山,每一片湖,每一个村落都可以成为独特的旅行目的地。

北青报:去年以来,淄博和哈尔滨先后成为“网红城市”,这对玉溪市的旅游发展是否有可借鉴之处?

江华:去年上半年的“有淄有味”和下半年的“滨至如归”,看似是信息时代网络热点影响力扩散的偶然,实则是基于城市魅力挖掘和旅游品牌打造的必然。

我认为,玉溪同样有“出圈”的巨大潜力,关键是如何把最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玉溪、走进玉溪、了解玉溪、感受玉溪。

北青报:您觉得,如何发挥出玉溪市最独特的魅力?

江华:我们将着力打造“聂耳”和“帽天山”两大玉溪独特的文化品牌,围绕“世界级”“高端、品质、小众”“康养旅居”3大定位,实施“文旅深度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产品业态创新、品牌宣传推广、经营主体壮大、服务质量创优”6大行动,全面提升玉溪旅游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形成“来云南非要来玉溪打卡不可”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声势,让玉溪成为一座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还能带更多人来的城市。

北青报:您今年带来了哪些建议?

江华:今年,结合玉溪工作实际,主要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相关建议。

北青报:为什么会关注这一项工作?

江华:云南省境内有九大高原湖泊,既是云南淡水资源重要储备库,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护好九湖,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九湖玉溪独占其三,保护好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是玉溪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职责。特别是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的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玉溪市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湖泊革命”,全力推动“三湖”保护治理取得新进展、实现新变化。

由于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目前保护治理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希望国家层面在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和指导。

谈“民企发展”

民营企业家有斗志、有干劲、有本事,党委、政府必须给力

北青报:今年1月,您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去年玉溪市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玉溪民营企业数量和质量情况如何?

江华:一直以来,玉溪市旗帜鲜明地支持企业发展,有力推动了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稳步壮大。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8年的55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09.53亿元。9户民营企业上榜2023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玉昆钢铁、仙福钢铁位居第1位、第9位,分列2023全国民营制造业351、487位。民营企业和产业的快速成长,正是玉溪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民企的作用?

江华: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玉溪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玉溪经济的腾飞史,就是一部玉溪民营经济的奋斗史,不但民营企业做大了实体总量,壮大了产业规模,也带领玉溪群众百姓奔向小康,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繁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主动力。

总结起来,民营经济呈现出3个方面的突出作用,即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激发市场活力的“动力源”和稳定就业的“压舱石”。

北青报:如何理解稳定就业的“压舱石”这一作用?

江华: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广大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全市提供了超过80万的就业岗位;234户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09个村,投入总金额达到1.2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6752人。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抗旱保民生、省运会等大事要事中,有爱有担当的广大民营企业更让玉溪这座城市充满温暖和底气。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营企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

民营企业家有斗志、有干劲、有本事,党委、政府必须给力。未来,我们将当好最强后盾、最佳拍档,厚植肥沃土壤,厚待发展合伙人,聚力共创玉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火红年代。

谈“优化营商环境”

把“卡、拖、慢”等问题解决好

北青报:玉溪市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的?

江华:近年来,玉溪市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们组织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一体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便利、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日渐成形。

2023年,玉溪市营商环境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我们主要有4方面做法,包括高位统筹机制不断健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便民利企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尊商重商亲商氛围更加浓厚等。

玉溪市开通市长热线“12345+7”企业反映困难问题直通车,市领导直接解决企业问题,政府质量工作社会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一。

北青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今年还有哪些亮点举措?

江华:抓营商环境就是拼速度,就是拼服务效率、拼办事速度。

2024年,玉溪市将着力开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坚决打通行政审批堵点,把卡、拖、慢等问题解决好,用我们服务办事的快,助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重点抓好3项工作:对标一流打造差异化营商环境、实施政务服务提升行动、健全完善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

北青报:如何健全完善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

江华:建立完善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骨干企业、“一把手走流程”等活动,规范运行好营商环境前哨站点运行质效,进一步畅通全方位立体化政企沟通渠道。

谈“作风革命”

确保全市干部思想作风变好、变深、变彻底

北青报:去年以来,云南省“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工作”备受外界关注。在推进这项工作方面,玉溪市有哪些举措?效果如何。

江华: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云南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部署安排。玉溪主要有四个方面举措,即深化思想认识、完善长效机制、聚焦工作重点和优化方式方法。

北青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江华:我们组织开展“亮晒比拼、争先进位”“玉变先锋”等系列活动,推动“玉溪之变”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确保全市干部思想作风变好、变深、变彻底。

压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健全完善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职务调整、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等。

我们还按季度组织重大产业项目调度暨开工推进会和重点项目工作现场推进会。开展“招商引资提效专项行动”,对县(市、区)、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月通报、季督查、年考评。

在自身建设方面,打造媒体问政升级版,大力开展作风评议,持续推进承诺践诺,落实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要求为基层减负。在典型引路方面,宣传推广正面典型,通报曝光反面典型,加强督促检查。

北青报: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效能建设以来,效果如何?

江华:全市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升,绿色钢城如期建成,锂矿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投资增长8%、占比首次过半,民间投资占比达40.7%。

财政再难也坚持民生保障只增不减,支出占比达79.3%。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入列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城市。大力推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不动产权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

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北青报:在玉溪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您提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尚未成势”。为什么会这么说?

江华:作为云南省工业化率第一的州市,玉溪市始终坚持“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组建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纵队作战,全方位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抓住重点突破发展。

但近年来,卷烟及配套、绿色钢铁作为全市最大的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较高、增速较慢。全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占比逐年提高、但绝对值较小,存在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等问题。

北青报: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江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聚能成势一直是玉溪市委、市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下一步工作中,玉溪市将强化与云南省优势产业的耦合度,坚持全链式集群发展,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倍增,主要有3方面工作思路,分别是:

抓实提速卷烟及配套、绿色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和园区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市场规律,统筹推进绿色食品、有色稀贵金属等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带动力、国内影响力、市场号召力的产业发展高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周超
校对/罗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