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持编撰的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法律制度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尽快推出《志愿服务法》,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
蓝皮书指出,我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建设大体历经了萌芽起步、高速发展、规范发展三个发展阶段。2008年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一年,也被称为“志愿者元年”。这一年有大批志愿者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还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志愿者、赛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提供服务。
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中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完善、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新时代文旅志愿者队伍和项目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5月31日,旅游服务类志愿队伍共有8618个,文化艺术服务类志愿队伍共有199729个,与2020年相比,2022年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队伍数量增长37.09%,旅游志愿服务队伍数量增长33.47%。
法律制度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7年,我国《志愿服务条例》颁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央层面的志愿服务行政立法;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立法规划,志愿服务法被列为“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的第一类立法项目之一。
蓝皮书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已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仍要解决好中央层面立法和地方层面立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逐步完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实施机制。当前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实践重点是切实推动《志愿服务条例》贯彻落实,长远任务是要努力尽快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法》,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赵红信
校对/李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