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自助借还机上,来自雄安的牛女士刷着河北的三代社保卡无障碍地借到了图书。推动实现社保卡一卡畅行京津冀,正得益于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努力。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表示,下一步还将全面落实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三地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实现持卡进博物馆、进公园。
此前一天,“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园区”正式揭牌成立。示范园区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贸、航空保障、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圈”,联合京津冀高等院校“教育圈”,打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圈”,着眼协同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2024京津冀新春文旅系列活动启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旅部门联合组织的三地戏曲过大年、非遗过大年、冰雪温泉过大年、乡村过大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图书馆里过大年等6大主题文旅系列活动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洋溢在三地大街小巷。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从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启程,京津冀步入协同发展的快车道。京津冀疏解有序的新形态、“一核两翼”的新格局、创新驱动的新活力、共同富裕的新方位逐步确立。三地人员更加便利便捷的生产生活往来、更加贴心细致的公共服务共通共享,越来越多协同发展的成果转化,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京津冀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打造彼此认同的“区域文化”有着良好的基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三地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的区域心理认同感越来越强。而文化认同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只有不断激发人心相近的文化亲和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因此,无论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一小时通达,让越来越多三地人员可以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出行,还是在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里,三地人民“相互串门”其乐融融;无论是以环京14个县(市、区)为重点,布局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吸引京津老人到河北养老,建设京畿福地、老有颐养的乐享河北,还是京津冀参保人员在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实现“一卡通行”;从引进京津优质资源,提升河北中小学、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到京津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人才一体化招聘……三地人员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传统节日共度、公共服务共享、创业机会共抓、发展画卷共绘,让京津冀的区域文化心理认同日益转变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劲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风生水起,不仅带来了空间融合、产业融合,更带来了民心聚合。协同发展新十年的大幕已经开启。在2月22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士透露,京津冀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将推动“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升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城化效应。三地将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织密互联互通网络,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所有这一切,都为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勾画出了路线图。
而这,将为京津冀人员区域流动创造更多便利,为人才三地互动提供更多机遇,为人心同频搏动提供更多可能。一个人相融、心相通的京津冀必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