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儿女龙传人,五湖四海庆甲辰。祥和团圆中国韵,龙行万里不忘根! 在中国文化中,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抱海纳百川之胸襟。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时间或许会让我们陌生,空间或许会让我们疏远,但血脉却永远相连,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蜿蜒曲折的长城,如巨龙飞舞;凌空飞架的港珠澳大桥,如蛟龙出海;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如飞龙翱翔。中国人对龙的热爱融入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姓氏地名,龙随处可见。
在浙江,就有一个名称中带“龙”的地方,龙泉。大家熟知的龙泉宝剑与龙泉青瓷,就诞生在这座千年古城。龙泉三尺一世名,剑出如虹破苍穹。隽永青瓷灵气冲,一捧春色盛世宏。 因剑得名、凭瓷生辉,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龙泉独特的“龙气”与“龙魂”。
总台央视记者朱若梦:龙泉因宝剑而得名,从铸剑鼻祖欧冶子创制至今,龙泉宝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龙泉宝剑锻造技艺世代相传,蓬勃发展。这次的寻“龙”之旅我们就从龙泉宝剑开始。
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剑”。郑国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造技艺传承人,铸剑时间已超过40年,对于龙的形象,他再熟悉不过。
龙泉宝剑锻造技艺传承人郑国荣:自古以来剑与龙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呈现的龙主要是以螭龙为主,后来又演化为像唐代的蛟龙,还有清代的猛龙。龙的形象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尤其是对我们铸剑的人来讲更需要有龙的元素,更能显示剑的精气神。
从最初的兵器到成为礼器,剑被更多赋予吉祥美好的意涵。而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成为龙泉宝剑运用最多的元素。从铁砂开始,到锻造出一把完整的剑,需经过炼、锉、淬、磨等上百道工序,在千锤百炼中成就锋芒与锐利,也积淀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去年上映的电影《封神》,主角纣王殷寿所用的佩剑将古法铸剑工艺与龙元素巧妙结合,它的制造者,正是龙泉本地铸剑师胡小军。
龙泉宝剑铸剑师胡小军:(殷寿)这把剑龙的元素体现得非常多,包括上面护手的两个是龙角的体现,还有剑首后面整个盘龙的造型。包括《赤壁》里面像周瑜、孙权,他们用的剑都有龙的图腾。我们这一把是专门为2024年龙年专程打造的“龙抬头”,是唐龙的一个造型。这个龙气势是往上的气势,腾飞的气势,剑刃打造是使用来自外太空的陨铁,上面雕刻有龙的造型。
器物有形,匠心无涯。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他们也不断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龙泉宝剑铸剑师胡小军:对我们铸剑师来讲,龙泉龙气就是我们的剑气。古人讲剑气就是一种侠客精神,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讲,剑气追求的是一种和而不同,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总台央视记者朱若梦:在龙泉,与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除了宝剑,更有青瓷。龙盘、龙鼎、龙瓶……龙的形象既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意灵感,也为青瓷注入了一份庄严与神秘。
南宋龙泉窑青瓷龙瓶是龙泉青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瓶颈与肩部,堆贴的龙呈昂首姿态。加之盖顶一只展翅高飞的凤鸟,传递“龙凤呈祥”之意。始于三国两晋的龙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扬名天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也是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梅子初青春已暮,芳草连云,绿遍西池路。”千百年来,这份美好的想象与意境,镌刻在一件件青瓷作品中。今天的匠人,也在用他们的巧思不断诠释对龙的理解。
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会长张晞:这个器型其实是仿制青铜器,就是鼎。因为今年是甲辰年是龙年,我把龙装饰到瓷器上面来,代表了一种民族的复兴。龙是中国的图腾文化,这个画了三条龙,三在中国都是吉祥的数字,三星高照。
龙泉青瓷也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曾以主角身份参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宋元以来,这一抹源自东方的青色,不仅表达了中国人如玉的温润,更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审美。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逸瑞:青瓷到现在还受大家的喜欢,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核心就是它代表着中国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外面这层釉,就是似玉非玉的感觉,中国文化尚玉,就是说我们的品质就像玉的品质一样,内敛、含蓄、要无瑕,讲的是一种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等华夏文化理念。
总台央视记者朱若梦:如今龙泉还保留着龙窑烧制的传统。这些窑大都依坡而建,远远望去如同一条长龙匍匐在山间,烧制时熊熊火焰如同吞云吐雾的火龙,所以叫做“龙窑”。
春节期间,龙泉开出了甲辰龙年的第一窑。不灭窑火,生生不息,见证着一代代人对传统的坚守,也向世人传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十年磨一剑,磨的是坚韧锋利,意志与耐心,是“匣里龙吟”里龙吟虎啸的剑气。而“天青色等烟雨”的青瓷,则道不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龙泉,遇见宝剑与青瓷,宝剑刚烈,青瓷温润,就像中国人的骨子里,既可以金戈铁马,气势如虹,也可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剑和瓷,极为艺术地浓缩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和生活,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而龙的印记,早已随之深深刻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交融于我们的生活。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