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热闹的民俗节日,因为传统所以热闹,也因热闹而让传统得到延续。传统节日的内涵与要义,体现在对过节方式的一脉相承,以及对形式的生生不息的尊重与坚持。让过节变得更有仪式感,节日才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作为是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传统节日,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过节仪式,支撑起了春节的传统况味。
仪式既是一种形式上的直接体现,更是一种过程的深度体验,其间既有规范也有禁忌。比如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都有不同的要求,就以正月初一为例,不能动用扫帚,以免扫走运气和财运,忌吃药,因为吃药象征一年病疾缠身等。这些要求限制了人的自由空间,既不合理也不符合人情味,稍不留神就会触犯,很难被年轻人所接受,属弃之不用的糟粕。年俗在辞旧迎新中推陈出新发生着变化,继而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生动的现实图景。
相比于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吃喝成了春节的主色调和主旋律,时下的过节方式更加丰富、个性而多元。赶集市、逛庙会、走亲戚、吃流水的一成不变,已被新的年俗所替代。AI对联、创意年画、电子烟花……“土味”年俗因新元素的融入而更加精彩纷呈。微信、短信、视频,让节日祝福的渠道多、效率高、速度快,在内容上也更加丰盈丰满,更具有创新创意。发红包,送年礼,一个网络支付就能解决问题,祭祀扫墓也因为绿色环保让节日变得清新爽朗。
传统的舞狮子、耍龙灯和划鱼船于当下也有着鲜明的变化,创新了更多的表演形式,也让形象更加鲜活起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更宏大的层面看,将买年货升级为春节文化博览会,将团圆守岁变成全村办“春晚”,在禁放烟花的街区悬挂大红的灯笼,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这都是将旧年俗转换成新形式,继而成为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和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智而宽容,一些新的过节场景、形态的产生让年俗实现了与时俱进。“互联网+餐饮”的模式,让年夜饭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西班牙海鲜饭、土耳其烤肉、日本寿司、法国红酒等异域美食也能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诸如网购年货、云拜年、云聚会、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新年俗”逐渐深入了大家的生活,带着父母旅游过年、和孩子一起观影过年、年轻人云聚会、云跨年等各种“新年俗”正成为新常态。还有旅游过大年成为“新潮流”,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春节去哪儿玩”热度上涨350%,并呈不断上升趋势,丰富多彩的冰雪游、避寒游、年俗游等受到人们喜爱。
即便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千里奔袭式团圆,也有了反向奔赴式的解决之道——不再是在外的孩子千里迢迢的赶回来,匆匆见一面就返程,而是父母提早赶到孩子所工作生活的地方,过一个感受异地文化的春节。“回你家过年还是回我家过年”的家庭难题有了新解法,把两家的老人接到一起过年,享受到全家团圆的喜庆与热闹。年轻一代跟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冲突,以及“到别人家夫妻不能同睡”的禁忌,也以“过年住酒店”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便是时下引起热议的“断亲”现象,也是年轻人对传统年俗的一次深刻反思,并成为理顺和整顿人情关系的契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为创造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创新。年俗里的中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唯有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与时俱进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年俗里的变迁,定格变化里的中国,这正是国家发展壮大、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也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