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近日启动试运行时引入了AI医生助理。患者可以通过扫描院区内展板上的二维码,使用微信小程序“邵医智慧门诊”,根据页面提示完成病情录入,生成预问诊病历,方便医生提前了解病史。(1月15日《科技日报》)
目前已研发生产的AI医生产品不少,临床运用也很广泛。比如过去有测试表明,通过AI医生进行影像诊断,水平不亚于影像专业的主治医生。多款肿瘤专业、皮肤病专业的AI医生,均可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灶病理改变,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准确率很高。与过去相比,这次临床运用又向前迈了一大步——AI医生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面对患者,进行预问诊并生成病历。
这一步虽然迈得比较大,却充分利用了AI医生的优势。《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病历的内容、先后次序、问诊思路等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医生在书写住院病历尤其是大病历时,既不能增项,更不能漏项。并且,病历无论结构还是内容,均存在十分严谨的内在逻辑。病历书写的高度程序化和规范化,正是AI医生等人工智能产品所擅长的。AI医生的这次临床运用比较适当,其发展前景也应该被看好。
尤其是,这次AI医生虽然直接面对患者,但运用却十分谨慎,体现在AI医生的从属地位得到了强化。名称上加上“助理”,意味着它们再怎么能干,也不过是医生的一个助理而已。此外,这是医生诊疗前的预问诊,进入诊疗阶段,医生仍需按照诊疗规范进行问诊,只不过AI医生助理已收集了大量资料,医生只需核实这些资料即可。
AI医生助理预问诊可以优化诊疗流程,缩短诊疗时间。AI医生助理还可以通过不断“吃进”大量诊疗病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问诊水平。当前,普及“先检后诊”的社会呼声较高,AI医生助理预问诊得出的初步结论,还可以为“先诊后检”提供依据,从而提升“先检后诊”的科学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AI医生助理的这种运用也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问诊的质量,让AI医生助理学习大量高质量诊疗数据,是提高预问诊质量的前提。此外,无法通过手机接受AI医生助理服务的患者不在少数,这部分患者在数字鸿沟面前会更加显得无助,这方面也值得重视。
还要看到,AI医生助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患者无意间报错性别,倘若AI医生助理循此思路问诊,就可能完全搞错方向。过去电子病历模块闹出的“给大爷诊断妇科病”等笑话,正是智能模块过度程式化和机械化、缺乏人的灵活性导致的结果。AI医生助理生成的预问诊病历,还需医生诊疗时严格把关。
通过AI医生助理进行预问诊值得肯定,但技术提升有一个过程,风险和挑战更不容忽视。在鼓励类似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谨慎,并做好技术防范。唯如此,才能让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系统得到有序运用,造福于广大患者。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