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因为忙,白天经常抽不出时间到法庭来参加调解。”1月4日,武汉市新洲区法院汪集法庭庭长何亚琼介绍,从2023年年初开始,该法庭全体干警都开通了“晚间调解热线”,该法庭的干警人人都是“晚间调解热线”主持人。他们充分利用晚上时间,采用打电话与线上聊天等方式,给白天没有时间到庭的当事人逐一打电话,给当事人释法说理和做调解工作,力争在开庭前就帮当事人将矛盾纠纷化解掉。
据了解,汪集法庭地处新洲区中部,管辖汪集、李集、双柳以及涨渡湖4个街道,是地道的“乡村法庭”。这4个街道大部分地区为农村地区,不少居民们白天要外出务工或忙农活,没有时间参加调解和诉讼事务。为便利当事人诉讼,汪集法庭就24小时安排干警驻庭值班,全天候为群众提供贴心周到服务;干警们也在办案之余,主动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接到法官电话后 反目成仇的朋友重归于好
“他当初向我借了1万块钱,说做生意需要一点钱周转,结果过了6年,他还不还钱。”2023年8月,家住汪集汪铺村的村民梅某来到汪集法庭,拿着借条准备起诉邻村的童某。
承办法官决定在诉前对两人做一次夜间电话调解。晚上9时,承办法官坐在办公桌前,用座机拨通了梅某的电话:“这个案子,你愿意接受调解吗?”
梅某白天在上班,忙得不可开交。接到承办法官的电话后,他感到很高兴:“只要对方愿意还钱,调解也行。”他还告诉承办法官,他和童某是多年的好友,他并不想因此和对方闹僵,但对方就是不还钱,自己也是没办法了。
这通电话结束后,已经是晚上9时30分,承办法官又拨通了被告童某的电话。童某得知梅某愿意调解后也坦言:“我确实遇到了困难,资金周转不过来。我接受调解,我过四个月还钱给他。”
电话调解结束时,承办法官看了看手表,此时时针已转过了22时30分。第二天,承办法官就制作了诉前调解协议,并利用互联网系统让双方当事人在线上进行了签字确认。
2023年12月份,童某按照协议约定连本带息把钱还给了梅某。两人之间的纠纷被顺利化解,两人也因此重归于好。
法官云上调解异地企业纠纷
2017年11月起,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某运输公司与位于武汉市的某企业签订了多份船舶下水转运起重搬运合同。合同约定,某运输公司将某企业生产的船舶运输至指定位置,运费合计150余万元。合同签订后,某运输公司完成了运输任务,某企业却仅支付了运费80余万元,尚欠其70余万元未支付。之后,某运输公司多次向某企业催要欠款,但某企业却以各种原因不予支付。2023年11月27日,某运输公司通过网上立案方式,向新洲区人民法院远程起诉某企业。
受理该案后,汪集法庭承办法官通过阅卷、电联等方式了解到,某企业因经营出现困难,导致流动资金不足,难以支付拖欠某运输公司的运输费和违约赔偿金,他们企业愿意尽快筹款来支付拖欠某运输公司的运输费,但他们企业希望某运输公司能够放弃索要违约赔偿金主张。
承办法官从企业共赢角度出发,多次打电话劝说某运输公司体谅某企业的经营难处,劝其放弃索要违约赔偿金主张;并敦促某企业尽快筹款支付给某运输公司。
承办法官从情、理、法等方面给双方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促使双方认识到:和解才是快速解决纠纷、减少各自损失的最佳办法。2023年12月17日,也就是预先订好的开庭日前一天,某企业向某运输公司支付了剩余的全部运输费;某运输公司则放弃了索要违约赔偿金主张,并给法官寄来了撤诉申请书。
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
“我们法庭有3名员额法官、4名法官助理、2个书记员,大家一年到头,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的,大家经常利用晚上下班后时间打电话给群众排忧解难。”何亚琼介绍,从2023年年初至今,该庭受理案件数突破1000件,90%的案件当事人都在夜间接受过调解,调解成功率50%左右。
据了解,为减轻当事人讼累,降低诉讼成本,汪集法庭在大力推进夜间电话调解、线上调解、线上开庭、线上确认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还陆续在辖区村、社区建立了更多法官工作室和诉讼服务站,就近为群众提供法治服务;并重点推进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机制进村庄、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把干警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做深做实,大幅提高了办案质效。
何亚琼说,多年来,汪集法庭一直在不断创新审判和调解理念,并广泛采取巡回审判、多元调解、上门服务等方式为群众为企业化解矛盾纠纷,在“小案不小办”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今后,该法庭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诉源治理,争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诉讼之前。
文/董星星 毛鸿伟 陈其雄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