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极中山站出发,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地车,在南极大陆上行驶半个多月,于元旦这天抵达南极昆仑站。而远在北半球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科考队员的行动轨迹实时呈现在“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
新年伊始,科考队员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清点和整理站区设备后,随即投入紧张的科研工作中。武汉大学耿通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抵达昆仑站后,耿通和队友们将在这里工作20天至一个月时间,执行冰盖考察、冰芯钻探等科考任务。目前昆仑站正处在极昼状态,太阳24小时在地平线以上,时间很宝贵,他们必须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
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世界各国南极科考动态实时呈现在“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上。这是武汉大学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科考重器。2023年12月31日晚7时许,该中心副主任艾松涛教授用感应笔轻触大屏幕,很快找到耿通和队员们乘坐的雪地车。“此时他们已行进到南纬79度的位置,距离昆仑站还有一百多公里,预计元旦之后就会到达。”艾松涛告诉记者。
2023年11月初,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犁海出征,武汉大学共有4名师生参与此次科考任务,分别是教授李雪平、副教授张保军,以及研究助理耿通、褚馨德。他们分别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于去年12月初抵达南极大陆。
艾松涛告诉记者,4位师生分别在不同的点位执行科考任务,其中1人在长城站,1人在格罗夫山,1人在罗斯海新站,还有1人前往昆仑站。
12月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29人,分乘10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向南进发。其中9人驾驶2辆雪地车开往距离中山站约400公里的格罗夫山,其余20人驾驶8辆雪地车开往1300公里外的昆仑站。
前往昆仑站的8辆雪地车,科考队员们白天赶路、执行观测任务,夜晚就在雪地车和乘员舱里露营。“这是此次南极科考中最孤独的一支队伍。”艾松涛说,昆仑站地处南纬80度以上,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这支队伍出发后,因为通讯不方便,几乎与外界“失联”了。
不同于在大海中航行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雪地车行驶在高纬度南极冰盖上,车上网络通讯信号不太好,科考队员们只有在露营的时候才能打开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半个多月时间里,艾松涛和耿通只通过两次卫星电话。更多的时候,艾松涛主要通过“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查看南极科考的最新动态。
记者了解到,武汉大学此次出征南极的另外3名师生,目前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顶风冒雪,艰苦执行科考任务。在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艾松涛教授在“双龙探极”时空信息平台逐一“找到”了他们。在南极科考一线,他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
文/汪洋 武柳青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