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条有关甲骨文的新闻令人耳目一新。其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示》,破译一个甲骨文重奖10万元的“悬赏令”再次兑现。其二,一名叫李右溪(网名)的甲骨文研究生在网上科普甲骨文知识,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
“一字十万”的盛况也好,“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视频走红的故事也罢,都未必具有普遍性。当前,与一些热门专业相比,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小众专业”从业者、求学者往往不太受关注。我们不能因为一两起特例,就武断地认为冷门绝学已经成为热门显学。但同时,也不能无视这些特例的价值——屡次逆袭上热搜,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客观看待冷门专业。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一些学者皓首穷经,对甲骨文研究工作孜孜以求,既以对甲骨文的深刻研究探究汉字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完善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又据此锚定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考据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时事和生活。说到底,甲骨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世俗意义上的“有用”“无用”,而在对中华文脉的追根溯源。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避免陷入发展“跛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今天,所谓的“冷门专业无用论”,实则是以短视对长远、以偏见遮全貌,本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之论。对类似“高见”的反证例子不胜枚举,对类似逻辑的武断荒谬不乏批判。然而,类似的偏见在网上依然大受关注,引得诸多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究其原因,还在于整个社会在资源倾斜、待遇回报、价值认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错配”。
既然甲骨文研究如此重要,研究者需要比常人更能坚守,可否给予其更合乎预期的薪酬待遇?既然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占三分之一,剩下的“硬骨头”亟待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那么,可否在职称评聘、人才激励等方面对“冷门绝学”研究者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既然大家清楚地看到当前文科在社会上遭遇的“傲慢和偏见”,可否考虑以政策引导纠偏,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不论文科还是理工科,不论冷门还是热门专业,都有与之对应的发展前景,都是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研究的不错选择。
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在《人间世》中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事实上,有些事物表面上看“无用”,深层次看却“有用”;短期内看“没用”,长远来看却“很有用”;本身“无用”,其内涵或外延却“非常有用”。此次甲骨文登上热搜,正是对“冷门有用”的一次正名,期待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
文/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