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落实“藏粮于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光明日报 2023-11-01 10:30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目前秋粮收获已过八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粮食丰收殊为不易,一方面我们克服了夏粮收获期间河南等地遭遇“烂场雨”、局部地区干旱、严重洪涝等灾害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和大食物观的逐步树立,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保障,从而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产业的高度,粮食安全所依赖的土地生产、技术应用都取决于人,因此粮食安全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人”,特别是要培育符合以大粮食、大农业、大健康为特征的大食物观的农业产业人才。

首先,大食物观下的“大粮食思维”要求农业产业做出结构性调整,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石不动摇前提下,大力拓展多种食物来源,从“吃饱”向“吃好”过渡。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人才在思想理念上突破以往局限于粮食这一小范围的产品供应概念,主动适应广大居民膳食结构调整需要,提供更多来源、更多品类的食物。不仅要从土地上生产粮食,还要从土地上生产更多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食物,从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中生产更多的食物,同时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生产更多可以提供热量、蛋白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产业人才培育要着重观念的更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刻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实践参与,将“大粮食思维”植根于产业人才中。应在稳粮保供,全面保障稳粮扩油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地方资源和市场需求,为当地产业人才提供更加多元化、差异化的食物产品产业培训,为潜在的“大粮食”市场提供更多信息和技术支撑。

其次,大食物观下的“大农业思维”要求将农业产业链加长、加宽,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一、二、三产融合和多功能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人才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产,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要熟悉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模式、不同专业。同时还需要更多具备跨界融合能力的产业人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如农业、经济、管理、生态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农业产业人才培育,要从单一型农业产业人才转向复合型产业人才发展,培训内容向全产业链延伸。除了提供专业的农业知识、实用技术之外,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产业全链条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培训及咨询服务,为产业人才搭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资源对接、政策支持平台,帮助产业人才在产业发展中践行“大农业思维”。应在分层分类培训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多样的跨行业跨地区人才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人才流动有效带动产业链发展。

再次,大食物观下的“大健康思维”要求农业产业突破资源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人才必须具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推进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要加大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教育培训,提供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的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多渠道宣传绿色优质农产品,提高绿色农产品收益预期和市场规模,将“大健康思维”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绿色生产激励。同时,帮助农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切实带动农民农业生产达到农村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产出率。

文/李晓峰、龙文进(作者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严打危害粮食安全犯罪,共筑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人民网 2024-09-25
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
经济日报 2024-05-14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人民日报 2024-05-13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光明日报 2024-05-10
保障粮食安全须更加重视“中部力量”
经济日报 2024-03-28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光明日报 2024-01-26
树立大农业观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光明日报 2023-12-22
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
光明日报 2023-1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