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乡14个行政村,有13个行政村没有通上自来水,2万多村民只能依靠自建饮水工程,打井抽取地下水,或是将山泉水引到家中,很多村民对自建饮水工程的水质表示担心。近日有媒体报道,福建省漳州市东泗乡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烂尾”,完工8年却未能接通自来水,当地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农村饮水安全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基本健康,也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之一。在脱贫攻坚阶段,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从1200万元的投资,也可见饮水问题的重要,但大量投资建设的自来水管网却自建成就荒废,不仅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是对民生问题的不负责任。
据媒体报道,供水工程承包方和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村民拖欠水费、偷水漏水等有关,“采取停水处理措施”多有无奈。可从村民视角来看,当地人吃水原本是依靠建水窖、打水井,不需要缴纳水费。现在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要将水质不好的井水换成自来水,是一件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祖祖辈辈形成的观念和习惯的事情,并非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要让村民认同健康饮水的生活方式,认同用水需缴费的道理,是一件有学问的工作,并非只是把基础设施建好了、简单发个通知就能水到渠成。如果前期调研和沟通更充分、水费定价和缴费方式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接受度、建设同时明确后续配套管护服务,也许就能争取到更多村民的理解和配合,避免“水费欠费缺口较大,因此不得不采取停水处理措施”的尴尬。
其实就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水是不是完全通不了呢?也未见得。据报道,东泗乡唯一接通自来水的虎渡村,是由于当地媒体2018年对该村缺水情况进行了报道,随后东泗乡紧急向隔壁海澄镇水厂临时接管借水,虎渡村才通上了自来水。可见,村里的自来水不是不能通,某种程度还看“曝光度”,“闪光灯”照到的地方可以想尽办法优先通、加急通,尚未照到的地方就缓一缓。这样推一下动一下,不仅违背了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建设初衷,也会影响到群众对相关政策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全国范围来看,拖欠水费的问题并非仅此一例,对此也是有解决办法的。比如水利部2021年曾就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等工作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暗访,发现部分省份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滞后,并以简报形式介绍了各地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如北京“一厂一策开良方,对症下药治根本”,浙江“下沉式服务”实现“零跑次缴费”,陕西铜川市专业化团队维修养护全覆盖,确保一般性问题24小时内解决,超过24小时未解决的问题及时启动应急送水措施等。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可以供各地参考和尝试。
进一步讲,对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多站在村民角度思考、研究、解决问题。基层情况复杂,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两难、多难问题,要把民生实事办好,就不能“绕着困难走”,更不能把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推到“群众不理解”上。越是遇到这样的难题,越应该到村民家中走一走、聊一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村民口中找答案。
所幸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行动,此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烂尾”事件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据媒体报道,漳州市龙海区今年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投入4761万元对东泗乡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项目于2023年7月10日开工建设,力争2024年12月底实现全乡14个村供水。目前,东泗乡松浦村、董浦村已经铺设完成了全新的用水管网。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早日用上放心、安全、健康的自来水,是当地2万多村民的殷切期盼。而对当地政府而言,改造项目的完工并非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后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继续关注:怎样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如何有效构建常态化监管机制,切实保障供水设施运行管护?只有把这一系列问题真正想明白、解决好,村民吃水才能再无后顾之忧。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