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午12时,北京拉响今年秋冬的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也是前不久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出台后,本市拉响的首个重污染橙警。供暖季未至,橙警早发,理性客观看待北京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进一步凝聚全社会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是这个橙色预警中必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近期,受区域低压、逆温、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遭遇新一轮区域性空气污染过程。受此影响,北京在10月29日空气质量转差。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预计,一直到本周四,北京地面将一直被这种低压系统牢牢控制。简言之,来自西北的风不够强劲,导致污染物不断从东南方向吹来,再叠加高温、高湿、静稳的天气,污染物在京津冀上空不断停滞聚集,难以扩散。
就在前不久,北京市发布《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对预警分级标准进行了优化调整,整体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按照新的应急预案,1天5级重度污染或2天4级中度污染达到黄色预警启动标准,2天5级重度污染或3天4级中度污染即达到橙色预警启动标准,3天5级重度污染且1天达到6级严重污染达到红色预警启动标准。也就是说,原来3天重污染才启动的橙色预警,现已降低门槛提前启动。
北京降低门槛提前启动空气重污染预警,这已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时,空气重污染预警由原来的四级减少为三级,蓝色预警取消,橙色预警启动条件降低。经过那一年的调整,橙色预警的启动条件取消了重污染过程中必须有一天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的启动条件,只要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大于200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即发生3天重污染时,无论是否达到严重污染程度都可启动橙色预警。
可见,早发橙色预警不但不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结果,相反,正是因为空气质量的不断好转,使得北京能够有底气持续整体降低预警启动门槛,通过优化调整分级标准,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
新时代十年,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快速下降。与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年均浓度均下降一半以上。其中,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市民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而这,也为北京持续优化调整预警启动门槛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北京区域性污染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空气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在秋冬季低压、高湿、静稳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早发的橙色预警既是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肯定,也是推动美丽北京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动员令。
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市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大任务,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加大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聚焦交通、建筑、能源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把“双碳”工作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久久为功,接续努力,蓝天常在的北京一定能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