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以加强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制止侵害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名誉权等人格权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然而,网上针对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的各类虚假信息仍不时出现,贬损、丑化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某些自媒体肆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实施商业诋毁,甚至故意拉仇恨,抹黑民营经济,给民营企业家带来了极大困扰。
就在上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现在又发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传递了加强民企、民营企业家人格权司法保护的积极信号,表达了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商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的无形经济资源。此次发布的某科技公司诉某文化公司、某传媒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审理法院对网络自媒体恶意侵害知名企业名誉权的认定标准、网络自媒体账号之间相互引流的共同侵权行为认定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法惩治网络自媒体“蹭热点”、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侵害民营企业声誉等行为。发布该案例,有力震慑了“自媒体”违法违规行为,也向全社会发出了警示:民企声誉不容侮辱、诋毁,心存侥幸、以身试法者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
既往大量案例表明,大多数侵犯民企、民营企业家人格权纠纷案件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并且主体多样、责任构成复杂。发布上述案例,有助于引导各级法院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坚持把能动司法理念贯穿到审判执行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维护民企的商誉。
个人的名誉代表着人格与尊严,民营企业家的名誉如果无端受损,必将影响企业的商业利益和形象。最高法发布的谢某诉陈某人格权纠纷一案中,被告基于不当目的注册包含他人姓名的商标,用于骨灰盒、棺材、寿衣等殡葬用品,显示出当前人格权侵权方式的多样化、隐蔽化。审理法院就此作出否定性评价,依法维护企业家人格权益。发布该案例,有助于引导各级法院担当作为,在办案中抽丝剥茧厘清法律关系,以公正裁判保护好民营企业家的名声与尊严,营造关心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此次发布的某食品有限公司诉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诋毁纠纷一案,被告以不实短视频方式损害民营企业形象和名誉,对此法院严惩商业诋毁行为,依法维护市场秩序。最高法通过鲜活的案例,阐明维护公平竞争的司法理念,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提振民企发展信心,护航民营企业家安心创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法院应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典型案例为引领,形成更多生动的司法实践,有力保护民企和企业家包括人格权在内的各项合法权利。同时要联动各方力量推进诉源治理,凝心聚力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排除干扰、扫清障碍,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