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公办小学班额在50人至55人,直逼大班额红线。出生人口下降带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期待,或许就是“小班化”教学。人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大班额问题得到解决,老师有更多精力关照到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学生有更多机会实现个性化发展。
“小班化”教学迎来契机
半月谈记者:随着出生人口下降,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开启“小班化”教学的契机。您怎么看?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普通小学校均规模679人,比上年增加19人;初中校均规模931人,比上年增加10人。普通小学平均班额38人,初中46人,均与上年持平。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的班额大多在20~25人,是有较大差距的。小班小校式的“小而美”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适龄学生数减少,恰是我国提高学校办学标准,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的契机。
课堂开在茶山上 邵瑞 摄
半月谈记者:出生人口下降就能降低班级规模吗?您觉得小班化教学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陈运香(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校长):作为一所主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16年开办以来,片区学龄人口持续增加,学校设计规模为小学加初中60个班,但办学到第7个年头,班级数量已增加到121个。未来几年,受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及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只会供不应求,学校很难缩小班额。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班额已经大幅缩小。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尽管生源减少,但家长总希望孩子进更好的学校。办得好的学校一位难求,办得不好的学校没人上。因此,想实现小班化教学,首先要解决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问题。
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班额大、生师比高是制约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因素。从师生比角度看,我国现行师生比标准小学为1∶19,初中为1∶13.5,实践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变化将为学校缩小班额带来重要契机。东北、西北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早一点开始;乡村小学的师生比可以提高到1∶14.5;人口大省只能逐步缩小班级规模。
班额小不等于“小班化”
半月谈记者:从班级人数来看,现在许多农村学校实际上已经是“小班化”教学了,但家长还是想把孩子往城里送。您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额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包瑞(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湾岭学校校长):目前包括乡镇小学在内的农村小学实际早已经小班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好更优的教学质量。有的小学整体规模过小,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思想教育、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等都无法开展。更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孩子不会因为班额小了、老师关注度高了,就选择留在农村。
乡村小学开启特色课程“乡村艺课” 徐昱 摄
马建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黑龙江地广人稀、气候严寒,学校分散,办学成本高,在校学生基数少,生源数量不断减少。乡村学校不会因为班额小,教学质量就高,因为乡村地区教师总体过剩又结构性缺编,教师队伍老化,缺少优师、优校引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都跟不上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来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农村小规模学校依然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还没有能力改变当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鄂尔多斯市目前有33所学生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学生留不住,但仍有周边农牧民有入学需求。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开设同步课堂,利用远程互动平台将课程资源送到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
适时开展“小班化”教学
半月谈记者:实现“小班化”教学是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人口变化也为实现这一愿望带来契机。未来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抓住这个机遇?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实现“小班化”个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对教育的投入保障水平。随着适龄学生减少,如果保持生均拨款标准不变,对教育的投入就将减少,这可减轻政府的支出压力。然而,这也错失了实行“小班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时机。
我国普通小学平均班额与发达国家的平均班额,有近一半的差距。在学生规模减少的背景下,如果保持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不变,生均经费就可以逐渐提高,这会不断改善我国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有利于缓解教育焦虑,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段会冬(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小班化”教学首先是班额要小,但教学方式不合理,质量永远高不了。因此,“小班化”教学的重点,是要探索实施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式等个性化教学方式。
杨院(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实现“小班化”教学,主要还需在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方面下功夫。“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转向育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学资源、教学条件、育人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教学硬件的改善,还是师资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更大的教育投入。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