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街巷名称中的明代王侯将相往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0 13:00

◎申哥

“永康”胡同与徐忠:忠烈一生,后代袭爵,居于永康

就在距离雍和宫、柏林寺南侧不远的地方,有几条以“永康”命名的胡同,如前永康胡同、后永康胡同、前永康一巷、后永康一巷等。

提及这些“永康”,当地居民的意见总会产生分歧。“永康”,大概是为讨个吉利,表达“永远康健”的意思吧。但多少了解一些历史的朋友,马上会将此说法驳回:“永康”是世居于此的某个明朝侯爵家族的名称。而被册封为永康侯的第一人,是明代将领徐忠。

徐忠乃何许人也?翻阅《明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位参与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功臣。他曾在朱棣的功臣榜中名列第十一位。

徐忠出身军人世家,年轻时经常随明军北伐蒙古,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由于功劳卓著被升任济阳卫指挥佥事。待洪武末年,徐忠改镇开平(今河北唐山)。

朱元璋一世英名,却未能换来身后的政权平稳。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开始与自己的侄儿朱允炆争夺天下。燕王军队连破居庸、怀来,并一路杀向开平,寡不敌众的徐忠投降了燕军,并在不久之后的攻取滦河战斗中初立战功。这一年的十月,朱棣在会州(今河北平泉西南)整编军队,形成前、后、左、右、中五路大军。由于骁勇善战,受到朱棣赏识的徐忠被委以统领前军的重任。随后,他在郑村坝之战中,率众击败南军主帅李景隆。

鏖战四年,终于尘埃落定。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称帝后,将战功赫赫的徐忠升为都督佥事。时隔不久,徐忠又被授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禄一千一百石,子孙世袭,并获赐铁券。

如果你对明史感兴趣,就一定不要错过徐忠的那一长串封号。有明一代,第一等封号是“开国辅运”,只授予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第二等封号为“奉天靖难”,只授予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功臣。接下来,有功绩的武臣会被加“宣力”二字,而文臣则加“守正”二字,功高者还会被另加“推诚”二字。

“特进荣禄大夫”是散官头衔,品级为正一品。按照当时的等级划分,武将的散官头衔总共有30种之多,最高级别是“特进光禄大夫”,最低级别为从六品的“忠显校尉”。与此相对应的,是文臣的散官头衔。最高级别是一品的“特进光禄大夫”,最低级别则为从九品的“将仕佐郎”。文臣的等级划分比武将要多,为42种。

“柱国”勋号也是因功赐予的。一般说来,只有五品以上文臣,或六品以上武将才可以享有。以武将而论,最高等级的勋号是正一品的左柱国,其次是正一品的右柱国,再次则是从一品的柱国。一路下来,直至从六品的武骑尉。

明代的异姓爵位,一般为公、侯、伯三等。能够成为公侯者,一般都是有着很大功绩的文臣武将。

明代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的最高长官皆为左都督、右都督。然明初的左、右都督都是实职,后来成为有功勋武将的荣誉头衔。徐忠被授予这个职务,大体是有实权的。

能够佐证这一点的,是永乐七年(1409)成祖朱棣巡视北京,留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因老成持重,徐忠被委以辅佐太子之责,并协理南京军事。到了永乐十年(1412),朱棣敕命工部修建大报恩寺塔,以报母恩。此等重要差事,朱棣又指派给徐忠与内官太监汪福、郑和、工部侍郎张信等。由此可见,徐忠绝对是朱棣核心圈子里的人。

永乐十一年(1413)八月,徐忠因风疾病逝,时年52岁。为此,朱棣居然废朝一日,追封其为蔡国公,赐谥“忠烈”,并命有司为他治丧。而徐忠的后代袭爵(侯爵)者,则一直生活在永康胡同的府邸,至明朝覆灭。

“遂安伯”胡同与陈志:胡同名称就出自这位靖难功臣

如今的金宝街所在地,曾经存在过一条名叫“遂安伯”的曲折胡同。至于“遂安伯”胡同的名称,则是出自“靖难之役”功臣陈志的爵位。陈志及其子嗣,应该长期生活在遂安伯胡同内。

有关陈志的记载,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并不算多。根据这些史料可知,早在洪武年间,陈志便担任了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

提起陈志所担任的职务,咱们还得先说说“燕山中护卫”是怎么回事。洪武二十六年(1393),作为太祖朱元璋控制地方的最高军事机构,全国各地的都指挥使司基本确定,总共有17个之多。这些都指挥使司,大致是按省份来划分的,但也有两个例外。其中之一的“北平三护卫”,即北平左、右、中护卫,因北平曾为元大都,地位十分特殊,明廷便把“北平三卫”提升至都司一级。

燕王朱棣就藩时,朱元璋将北平三卫划拨给他,随即更名为燕山左、右、中护卫。待朱棣即位后,更是提高至仅次于锦衣卫的高度。由此可见,担任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正四品)的陈志,确实有些军事才能,并且受到朱棣的信赖。

不久之后,陈志跟随朱棣起兵。待朱棣即位后,他累迁都指挥同知,封遂安伯。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都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此时的陈志,已经成为成祖亲兵部队的重要将领。

永乐八年(1410)五月,陈志去世。由于儿子早逝,他的孙子陈瑛袭封遂安伯爵位。与陈志一样,颇受朱棣信任的陈瑛曾随皇帝出塞,也曾镇守永平、山海、蓟州的军事要地。据史料记载,陈瑛豪爽有将才,但是为人贪婪残暴,所以很多人都在背地埋怨他。陈志的曾孙陈埙于正统十一年(1446)袭封遂安伯,死于土木堡之变,后来被追谥“荣怀”。遂安伯的爵位一直承袭至明朝灭亡。最后一代遂安伯是陈志的八世孙陈长衡。他在袭爵三年之后,殉国于甲申之变。

明亡清兴之际,遂安伯胡同也换了不少主人。待雍正二年(1724),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曾就藩于山西大同的代简王朱桂后裔朱之裢(时任正定府知府)被封为延恩侯。这位被雍正帝礼遇有加的皇室后裔也在遂安伯胡同居住过。此时,遂安伯胡同的名称已经改作“岁柏胡同”。

“无量大人”胡同与吴良:你猜,这二者之间有关系没?

若不是上了些年岁的老北京居民,恐怕不知道“无量大人胡同”说的是哪里了。如果是京剧爱好者,或许能记得梅兰芳先生曾经居住在那里。很多年过后,这条胡同更名为“红星胡同”。再往后,这里又成为金宝街南侧楼宇的一部分。残留的胡同区域,只剩下东段不多的几个门牌号。

“无量大人”是何许人也?根据清乾隆年间的北京史料记载,这条胡同里曾有一座名为“无量庵”的小庙。然这无量庵与“大人”称谓毫无干系,那么这“天一脚地一脚”的古怪名称又是从何而来?

史料中,“无量大人”胡同应是“吴良大人”胡同。而这位名叫“吴良”的大人,在北京民间传说中,还有一则神奇的故事。

据说,在进攻元大都前夕,朱元璋派吴良到大都侦察军情。吴良顺利完成任务,当他准备出城时,由于元大都胡同太多,吴良迷了路,绕来绕去,如同坠入迷宫,吴良随即便被元军发现。吴良在前面跑,元军在后面追。跑着跑着,吴良钻进一条胡同中,不见了。无奈之下,元军将胡同团团围住,一围就是十天十夜。其间,元军挨门挨户反复搜查也未找到吴良。原来,吴良得一白须仙人指点,早已重返军营。

待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为吴良记了头功。而吴良也在救他性命的胡同内修了一座庙。从此,这条胡同就叫吴良大人胡同了。

这个传说有几分靠谱?依我看来,基本上属于子虚乌有。吴良倒是确有其人,且为朱元璋立过大功,但他根本就没来过北京。

吴良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也算凤阳人朱元璋半个老乡。年轻时,吴良跟随朱元璋征战。由于战功赫赫,由帐前先锋累迁指挥使。在镇守江阴的十年间,吴良奋力抵御张士诚的攻势,成为朱元璋阵营的东南屏障。

及至大明开国后,吴良继续为太祖朱元璋征战各地。洪武三年(1370),吴良担任都督同知,并封江阴侯。两年之后,他又跟随征南将军邓愈征讨广西蛮族,平定粤西。对于吴良的才能,朱元璋曾慨叹道:吴良,今之吴起也!

晚年的吴良,卸去了铠甲,生活在自己女婿的藩地。而他的女婿,是朱元璋第七个儿子朱榑,当时被封为齐王,且在山东青州就藩。吴良是以督建王府的名义,被派到青州去养老的。这样也好,可远离南京“是非之地”。洪武十四年(1381),吴良病逝于青州,被追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江国公,赐谥“襄烈”。次年二月,赐葬钟山之阴。

行笔至此,或许你会发现,吴良确实没在北京待过。或许是为了合理解释“吴良大人”胡同的名称由来,在京城民众的茶余饭后,便有了“吴良进大都刺探情报”的故事。

吴良没来过,他的后代也未来过么?至少,吴良的儿子吴高,确实是个将才,他也曾在北平练兵。但吴高不知何故,在朱棣远征漠北经过其驻地(大同)时竟不来见,被盛怒之下的朱棣削爵为民。

到洪熙元年(1425),仁宗朱高炽看到吴高的名字,说了句:“这个人过去经常对我无礼,贬去海南吧。”此时吴高已死,其家人便替他受惩,千里迁徙,直至遇大赦得释。由此看来,“吴良大人”胡同以吴良及其后代居住地而得名的可能性,确实不大。

“史家胡同”与史可法:确曾居住一户史姓人家,是否为史大人可不确定

“一条史家胡同,半部近代中国史。”这话说得夸张,但也多少有些依据。史家胡同里居住过的名人太多,只是这条胡同的名称由来让人感到迷雾重重。

何以如此?因为史可法。有些朋友说,史家胡同小学的大体位置,便是昔日的史家祠堂。而史家祠堂的旧址,曾经居住过史可法一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否住过史可法一家,则至今无法佐证。

史家胡同的名称由来,无论与史可法本人是否相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曾居住一户姓史的人家,而且这家人还得是高门大户。

明嘉靖年间,张爵所撰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已然存在。而在北京民众中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史可法的祖宅就在史家胡同内。

根据《明史·史可法列传》中的记载,史可法祖籍在顺天府大兴县。而昔日的大兴县,包括如今东城区、朝阳区、大兴区在内的大片区域,其核心区域就在东城区。

史可法的祖辈,曾世袭锦衣卫正六品百户官职。而这位祖辈当差时,或很有可能安家于史家胡同之内。如果真是这样,史可法家族的祠堂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史家胡同中。但这一切,都只能是没有实物佐证的推测。

史可法本人是崇祯元年(1628)的进士。他曾在北京做过户部主事、郎中。崇祯八年(1635),史可法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等地。此后,他的活动轨迹就不再涉及京城地区。所以说,史家胡同与史可法本人的缘分,或许有,但传说远多于真实。

力学胡同与李贤、李东阳:李阁老究竟是哪一位阁老?

“力学胡同?莫非这里曾有过一所理工科学校?”某位朋友在西单附近溜达时,突然发信息问我。这话怎么说呢?此地确实有过一所工科类技术学校,且是近代中国第一所铁路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但力学胡同名称的由来,或许与两位姓李的明代大臣有关。

据史料记载,至少于明初之后,力学胡同便被叫做“李阁老胡同”。这里确实住过两位姓李的内阁首辅,此二人一位叫李贤,一位叫李东阳。那么,“李阁老胡同”名称的出现,究竟始于哪位“阁老”呢?

根据明代《长安客话》中的说法:“李文正东阳赐第,在灰厂小巷李阁老胡同。”灰厂小巷,乃是如今的府右街。从这段话中可知,李东阳被赐宅之时,这条胡同已经叫李阁老胡同了。而李贤比李东阳年长38岁。据此推测,胡同的名称应是从李贤居住时出现的。

从宣德八年(1433)登进士第,至成化二年(1467)去世,李贤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他这一生所遭遇的最大险境莫过于“土木之变”。所幸的是,尽管出征部队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但李贤等少数人居然死里逃生,回到北京。

景泰二年(1451),李贤上正本十策,颇受代宗朱祁钰(景泰帝)的赏识,从而升任兵部右侍郎,后又转为户部侍郎、吏部右侍郎。英宗复辟后,李贤进入内阁,并升任吏部尚书。

李贤属于老成谋国,每次奏对都能切中机宜,所以深得英宗朱祁镇的宠待。山东闹饥荒,国家拨不出足够的赈济款项,朱祁镇便召来徐有贞和李贤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钱款物资大多被官员中饱私囊了,再多拨也不顶用。而李贤则道:担心中饱私囊就不赈贷,坐视老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随后,朱祁镇决定增拨银两。

到了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病重,召李贤进前,委之以托孤重任。待宪宗朱见深即位,李贤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三年之后,李贤去世,又被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在任期间,经历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复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如此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居然能够成为一棵“常青树”,足见李贤的为官水平。与此同时,李贤一向以“惜人才、开言路”为己任,明朝中叶的不少名臣都是他提拔起来的。

所以,《明史》中这样评价李贤:“自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来,得君无如(李)贤者。”

李东阳可算作李贤孙辈,曾长期居住在什刹海畔西岸,到弘治年间,被赐居于李阁老胡同,而他的宅院或许就是李贤曾经的府邸。

丰盛胡同与李彬:李彬的丰城侯爵传九世十代

昔日的北京,至少有两条名为“丰盛”的胡同。一条在东城,一条在西城。东城的丰盛胡同比较窄,也比较安静;西城的丰盛胡同相对宽些,也热闹些。

现如今,东城的丰盛胡同已更名为丰富胡同。北京城区内的丰盛胡同也不会再被搞错了。但有意思的是,丰盛胡同的名称本身就是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明朝时候,这条胡同叫做“丰城”胡同。此处的“丰城”二字来自居住于此的丰城侯李彬。

李彬何人?他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将领李信。因李信去世,李彬承袭父职。洪武二十四年(1391),李彬跟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塞征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洪武二十八年(1395),李彬又随燕王朱棣出巡,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近。

待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开始,李彬义无反顾地追随朱棣,由于战功颇多,被升为燕山右军都督佥事,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

永乐元年(1403),能征善战的李彬被封为丰城侯,随即又奉命镇守广东、攻打安南、防寇海上、北征蒙古,镇守甘陕。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李彬成为朱棣的御敌神器。永乐十五年(1417),李彬担任征夷将军、交趾总兵,负责平定安南叛乱。这场平乱旷日持久,最终耗尽了李彬的生命之光。到永乐二十年(1422),李彬在罢兵后不久便病逝,时年62岁。成祖追封其为茂国公,谥号“刚毅”。李彬死后,后继者大都无能,以致安南无守。

李彬的丰城侯爵位自永乐年间受封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第十代丰城侯李开先被大顺军所杀,总共经历了九世十代。

李彬家族所居住的这条丰盛胡同,历史印记可追溯至唐代。当然,彼时的丰盛胡同一带还是郊野地区。2008年1月,在丰盛胡同46号拆迁的南院内,施工人员曾经挖出一座唐代古墓。墓主人名叫李正纶,是陇西人,死后追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而此坟的建造时间,为唐昭宗龙纪二年(890)。

到元、明、清时期,丰盛胡同一直是达官显贵们居住的地方。清人昭梿所著的《啸亭续录》中提到:公弘眺宅在丰盛胡同。这个弘眺,是康熙帝废太子允礽的第七子,于雍正十二年(1734)被封为辅国公。

而咸丰朝文华殿大学士赛尚阿的宅第,据说是如今丰盛胡同13号的大体位置。赛尚阿是个颇有办事能力的臣子,他曾亲赴各地,查办过多起弹劾官员的事件。贪官被查处,被诬告的官员得到了平反。因为办事公允、认真负责,赛尚阿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

多年之后,同样赏识他的咸丰帝授予其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的职位。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赛尚阿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授命去镇压太平军。然塞尚阿毕竟不通军事,结果镇压未成,被革职拿问。此后尽管复出,但风光不再。

好在他的儿子崇绮于同治三年(1864)成为旗人状元。光绪年间,崇绮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还与徐侗一道辅佐过大阿哥溥儁。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是同治皇帝的皇后,而崇绮的同父异母妹妹则是同治皇帝的妃子。

闺女与孙女同入宫门,这或许是塞尚阿未曾想到的吧。

供图/申哥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新知|明成祖何以要迁都北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5
新知|明成祖何以要迁都北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5
寻访|寻访中轴线上的钟鼓楼 聆听“古城之心”的脉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寻访|寻访中轴线上的钟鼓楼 聆听“古城之心”的脉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寻访|听着京剧寻访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寻访|听着京剧寻访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寻访|繁华街巷背后的北京会馆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寻访|金庸笔下的北京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