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棵大树上卧着的灰褐色的鸟是斑鸠,旁边那个看着简陋点的就是它的窝……那边是一对白头鹎,还有灰喜鹊、乌鸦……”
仲春时节,在朝阳区东三环一个中型社区,住宅楼环绕着一片树林绿地。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干,洒落在鸟儿身上。鸟儿们此起彼伏,为这和煦的春日献上一首首奏鸣曲。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 @郭耕四不像 走在其间的石板路上,抬头看鸟、听声辨鸟,走了一圈,近十种留鸟、旅鸟被细细数来。
近年来,城市已不仅是人类的居所,也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不断上演。推着婴儿车在社区内散步的居民孙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在小区里见过刺猬、松鼠……人和自然的相处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做得更好,也需要我们大家爱护小动物,包括不随便投喂……”
郭耕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教育,从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苑)退休后,观鸟、拍鸟成了他的一大乐趣,他用独特的“郭氏拍摄法”,细腻生动地记录和展现着野生动物们的各种情态。
郭耕回忆,他曾在社区里惊喜地拍摄到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红隼的身影。
那是2021年6月间一个周末的早晨,他被窗外一阵吱吱吱吱的鸟叫声吸引,出于专业敏感,他立即判断是红隼的叫声。取来望远镜观察,镜头里一只红隼稳稳地停在一栋社区楼楼顶,双眼有神,眼睛下面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清晰可见,它还时不时左右观察,并连续发出叫声。
“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常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得比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当前,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郭耕介绍,“有鸟友判断是雌鸟邀配,因为红隼的繁殖期恰在5到7月,正当其时。不管怎样,足不出户竟得到红隼飞来的慰问,还是两只,算是一份大礼!那一天,我都过得美滋滋的。”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王悦)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