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到底是商鞅、卫鞅还是公孙鞅?一文看懂中国古人姓氏的变化
浩然文史 2023-04-08 13:00

看《大秦帝国》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商、卫、公孙这三个都是商鞅的姓氏。那么商鞅为什么又姓“卫”与“公孙”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更改姓氏的问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商鞅

一、姓氏的产生

从古至今姓氏并非一成不变,更改姓氏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古人改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姓氏的产生方面来说,先秦时代姓、氏不同,姓是固定的,不会产生变化,氏还不固定。氏是大宗分出去的旁支的标志。既然氏是分支建立的符号,那么随着宗法制度的发展演变,一个大宗之下可分出多个小宗,多个小宗又可以分出多个“小小宗”。所以顾炎武《日知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不可变。”

先秦命氏方法有许多种,有以国、以邑命氏的,也有以字、以官职命氏等等。如《中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当作“氏”),有徐氏、郊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因此,当宗族中分出一个支族时,就要出现新的“氏”。假若一人以国为氏,而他的孩子是以王父之字为氏,这样就会产生新的姓氏。假若一人受封于甲地,就可以甲地为氏;后又被封于乙地,于是便以乙地为氏;如果他长期担任某一官职,也可以以此官职名称为氏,那么这个人就会拥有好几个氏。

二、先秦的变氏与改氏

先秦时期命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决定了氏的种类的多变。弄清了先秦命氏的情况,也就明白了商鞅的问题。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为卫国人,出身于诸侯大家。从《通志·氏族略》中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以公孙为氏的都是地位尊贵的人。《史记·商君列传》中最初称商鞅为“公孙鞅”,是为了表示他卫国“公子之子”的身份。《通志·氏族略》中还记载了如何称呼出国的诸侯之子:按照以往惯例,诸侯之子在国内要称其为“公子”,在国外时要以诸侯国的国名为氏。所以商鞅出国以后,在外国就应以卫国国名为氏,称为“卫鞅”。卫鞅在秦国时受秦孝公的支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变法改革,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卫鞅因此被封于、商十五邑,故他又被称为“商鞅”。

先秦“氏”之所以是可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氏是用来区别身份与地位的,是一种象征。当一人变更封地、官职时,他的“氏”也就可能随之改变。当然这是向好的方向的变,在封邑、官位、爵系中,人们通常会选择显贵的作为氏。

先秦氏除变氏以外,还有改氏。改氏与变氏不同的是,变氏一般是自然变换,改氏则是由于某种特殊情况,不得不更改。若敖之乱的时候,楚国的大夫伯梦全家被诛杀,只剩下他的一个儿子贲皇仓皇出逃到晋国。晋国王室对他十分友好,将“苗”这个地方赠予他,贲皇也因此改为苗氏。

三、帝王赐姓

古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可以改变别人的姓氏。赐姓对被赐者来说是无上荣耀,真可谓“龙恩浩荡”。所赐之姓有所区分,一是国姓,即与皇族同姓;二是别的姓。赐国姓,这是国君的最高奖赏之一。项伯曾经阻止项羽击刘邦,又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国君赐臣其他姓氏的,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多。《通志·氏族略》载:晋州稽胡,晋初赐呼延氏;项氏,后周赐辛氏;章仇、秃发氏归后魏,太武赐源氏;独孤屯本姓李,从齐神武,沙苑战败,为柱国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赐独孤氏。

古代帝王为顺民心,有时还恢复前朝宗室遗民的姓氏。如清康熙七年,康熙皇帝赐明代宗室子孙恢复朱姓。帝王赐姓,大多数是褒奖、笼络群臣,但也有致使“龙颜大怒”而赐恶姓的。这种赐姓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所赐之姓大都为贬义。如南朝齐永明八年,萧子响因罪伏诛,齐武帝恶其叛逆,赐姓为“蛸”,蛸即长脚的蜘蛛,其中的贬低之意不言而喻。

四、避讳改姓

避讳是中国人独有的风俗。因避讳而改姓,春秋时期已经产生,此后历代都有避讳的现象,且这一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北宋的大臣文彦博,本姓敬,但因为避石敬塘讳,他的曾祖父改姓文;后汉时期又改回敬;到了北宋,又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讳,他的祖父不得不改姓文。北宋的匡姓,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的讳,就改姓主;宋徽宗赵信觉得老百姓姓主不妥,于是令天下不得称主及君,将主姓改姓康;宋朝灭亡后,有些地方又恢复了主姓。南宋时期,因避高宗赵构讳,“句”与构音近,于是句姓都改了姓。

帝王讨厌的字也得避讳。如江西多金,宋高宗时有官职名叫金赋,高宗一见“金”字,就会想到金国,十分不悦,于是令金姓改成“淦”姓。明太祖朱元璋厌恶元朝,于是元姓绝迹多年,“元来”一词,也被改成了“原来”。

避讳改姓是造成姓氏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因避讳而改前人姓,不但会混淆氏族,也混淆古书。《汉书》中因避汉明帝刘庄讳,将“庄子”改为“严子”。如果我们不了解避讳,真不知道“严子”是谁了。大哲学家庄周还需要因避讳而改姓,那么东汉时隐居的庄子陵被改成严子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避祸改姓

避祸改姓的原因有很多,有政治斗争失败避难,有想远离兵灾战乱,有希望躲避家仇族恨,有害怕受株连等等。如在春秋末期,宋国被灭,一部分宋国宗室子孙因避难改为朱氏。西汉时期,韩信被吕后所杀,其子选奔南粤时,取“韩”姓的一半改姓韦。汉宣帝时,杨恽十分廉洁还好揭露人隐私,故与众多大臣结怨。后来他得罪了宣帝被腰斩,他的子孙为避免仇人陷害,用父名为姓,改姓恽。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被封为邓王,南唐被宋朝灭亡后,大肆追捕南唐宗室,邓王之子侥幸逃出,改为“邓”姓隐居民间。山东益都县《杨氏世谱》中记载,该县杨姓本是蒙古人,是明初从北京迁来的。明太祖洪武元年,收复大都(今北京),下令元朝仕宦的后代必须南迁,杨氏迁往青州。

文史君说

姓氏文化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姓氏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标志,但它在传承中也因为多种因素呈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参考文献

王艳军:《中国姓氏文化》,线装出版社,2019年。

郑红峰:《中华姓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廖康强:《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历史|古人为什么对《百家姓》倍加推崇
历史学堂君 2024-08-07
赏读|追本塑源:元朝的开国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历史|生活不如意 李白攀亲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国学|屈原还是芈平?古人的姓、氏、名、字有多烧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1
历史|《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6
历史|中国“上古八大姓”,堪称百家姓始祖,你是哪个姓的后人?
诗词天地 2022-12-26
历史|你永远可以相信古人“夏布”特别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05
怎样正确称呼《风起陇西》中的高堂秉?
封面新闻 2022-05-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