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依托北大红楼而建立,是全面研究、展示北大红楼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及相关历史文物资料、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纪念馆。2021年6月底,“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在北大红楼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超过40万观众走进这里,参观主题展览。北大红楼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较为著名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景课堂和北京红色游的热门“打卡”地。
我想做北大红楼里最优秀的讲解员;我希望成为一名专家型讲解员;我要做红色文化传承的播种者;我为自己立下一个目标,每天到展厅里读懂一篇文字,知晓它背后的故事……在这座百年红色建筑里,活跃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讲解员团队。每天,他们带领观众跨越百年历史,踏着革命先驱不朽的足迹,体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走近北大红楼的讲解员队伍,这支青年团队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不管是有着十年讲解经验的优秀讲解员,还是刚刚入职一年的讲解“小白”,从每一次讲解中收获成长,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汲取知识、沉淀自己,做传播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的使者……在这里,青春的梦想闪闪发光。
记背近3万字讲解词一字不差“硬功夫”如何练就?
讲解是博物馆、纪念馆行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展效果。在北大红楼做党史学习教育的讲解员,一字不差地记背近3万字的讲解词是基本功,也是入门的门槛。
有着十年讲解工作经验的“90后”李智健是团队里的大姐姐,她经历了北大红楼从筹备修缮到布展揭牌的全过程。回想当年的讲解词记背过程,李智健说,讲解员们是在动态修改中一次次完成了记忆库的刷新,难度不是一般地大。而且针对不同参观群体的需求,讲解词还分为了普通版、学生版、贵宾版等多个不同版本,记忆库需要不断更新。记背讲解词时,李智健会先通篇阅读,了解展览大致结构,然后按照时间脉络画出一条时间轴,在每个时间点位写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容易加深记忆而且便于理解。”
和李智健相比,2022年入职的杨子康、张雨萱、朱瑾、王丽云、郑子东等讲解员是幸运的。60页、近3万字的讲解词早已定稿,主题展上59间展厅、6处旧址复原、958张图片(含文字版、表格、地图)、1357件文物等着他们沉浸其中,可他们坦言,仍然感到了压力。
翻译专业毕业的杨子康入职时,觉得凭着自己大学4年记背单词的功底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喜爱,记背“没问题”。但真正拿到讲解词后,一丝畏难的情绪涌上心头,“特别是仔细翻看内容后,我觉得当时自己对近代史的喜爱只是皮毛,肤浅了。” 杨子康说,“好在有经验丰富的讲解员的帮助与指导,让我们这些讲解新人越来越有信心。” 他制定了详细的背诵计划,“我记背讲解词,会选一个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把其中最难背的段落集中背诵。那段时间,几乎每个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过一遍词,第二天一到展厅,开始复原这些点位。”每天沉浸在展厅中,成了杨子康的日常。
研究生英语教育专业毕业,从英国留学归国的朱瑾,目前是一位中英文双语讲解员。入职时,她除了要记背中文讲解词,还要记住英文讲解词,压力加倍。朱瑾没有像背中文讲解词那样直接背诵英文版本,而是选择先分析。翻译后的英文讲解词存在许多长难句,在实际讲解中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所以要把长句拆分成短句,同时寻找一些适合口语表达的替换词。“这需要下一番功夫,那段日子里,弄不懂的我就和同事一起讨论、向馆长请教;我还会准备一些讲解词之外的背景内容,让整个讲解更加完整。 还好有近3万字中文讲解词背诵的硬功夫,我的英文讲解顺利通关。”
“在提词器普遍成为出镜助手的当下,我们很少有机会记背这么长的文字了。”曾经做过图书编辑的讲解员王丽云面对“一本书”一样的讲解词,同样觉得压力满满。每天上下班的地铁里,都可以看到她捧着讲解词默默背诵的场景,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一盏台灯、一份报纸、一支毛笔,站在旧址复原的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仿佛还能看到李大钊伏案工作的场景。记背讲解词时,王丽云常常沉浸在这些旧址复原的场景中,“这些前辈的历史和精神让我对新时代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感恩。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盛世生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讲解功力在“词”外“日拱一卒”每天收获成长
如果说讲解词记背是“敲门砖”,进门后,讲解的功力在“词”外。这群年轻人发现3万字远远不够用。观众层出不穷的提问,成为这里每个人进步的动力。走上讲解一线,他们才真正领会到“百问不倒”背后是“日拱一卒”的积累和沉淀。
学习播音主持专业,今年24岁的张雨萱受到家庭熏陶,从小热衷于红色文化。她立志成为北大红楼里最优秀的讲解员。2022年入职后,张雨萱养成了在讲解过程中遇到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时,记下观众联系方式,在找到答案后第一时间给予答复的习惯。一年来,这样的“一问一答”已有四五次。
在一次讲解中,她带领观众走进和北京爱国学生运动有关的第16展厅,这里展现的微缩景观叫做《五四前夜》,展示了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的全体学生和其他多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千余人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内进行集会,并当场决定于5月4日齐集天安门进行学界大示威的场景。“请问,你们这个场景里,为什么都是男学生,没有女学生?”观众的问题一下子把张雨萱问住了。讲解结束后,她第一时间记下参观团体领队的联系方式并承诺她在得到答案之后将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回到办公室,这个问题引起了讲解员们的激烈讨论,在翻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张雨萱找到了答案。1919年,北京高校还是男女分校,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开男女同校的先河。而参加五四游行的13所高校中没有女校参加,所以微缩景观中没有女学生的身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张雨萱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了“小小的”成就感,这更加坚定了她的志向。
主题展中的第16展厅似乎是观众提问最集中的“热门”展厅。站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前,杨子康所背诵的讲解词只有不长的几句,在讲解时经常有观众询问游行的具体行走路线,提问为什么学生们会去了赵家楼。“枯燥地按照讲解词去介绍路线既死板又容易出错,于是我就翻出电影《建党伟业》反复观看里面游行的那一段影像,形成图像记忆。遇到观众询问,我就能把这个路径讲得很清晰、很明白。让地图‘活’起来。”杨子康说。
作为展览和观众的桥梁,北大红楼里的讲解员从来不能机械地记忆讲解词,他们会通过阅读书籍、观看影视作品,将红色革命故事活学活用到每天的讲解中。
2022年,在一次讲解中,朱瑾接受了来自观众的连环提问。走进第七展厅,组合展柜中陈列的63期《新青年》杂志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里,几位观众先后向她发出了连环问,“《新青年》为什么改名字?这期杂志封面为什么有一个人的头像?”“这个人是谁?”“《新青年》的同人编辑钱玄同后来怎么样了?刘半农有什么贡献……”面对这些问题,朱瑾见招拆招,一一作答。讲解结束,她被观众夸奖“百问不倒”。这一经历,至今激励着她。朱瑾说:“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抱着一颗好奇心,不等观众发问,先去自己查资料或者向编研部的同事们请教。”
“因人施讲”让观众带着收获回家
每天,讲解员们要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学生、青年、老年人、学者、机关团体……“因人施讲”是北大红楼对每个讲解员提出的要求。如今,这支青年团队里的讲解员几乎每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讲解体系。
面对学生群体,杨子康说他喜欢引导式的讲解,站在描绘“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像的《兼容并包》油画前,一位梳着辫子,穿着旧式长袍的学者显得与众不同,学生们会好奇这是谁?“同学们看过《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吗?当时北大有一位支持旧学的老师,他一直留着长辫子,但他的英语特别好。他的名字挺难记的,他叫什么……”在杨子康的引导下,通过描述人物特点,一些学生会说出辜鸿铭的名字。“我想,再看到这幅油画,学生们一定会记得北大里这位特别的辜鸿铭。”
面对老年观众,讲解员们更多的是用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一次讲解中,在第49展厅里,一位老先生注视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名录,与杨子康谈起了易礼容。“这个名字我很陌生,通过与老先生的交谈我才了解到,易礼容是毛泽东和何叔衡之后的湖南省第三名共产党员。与毛泽东一起着手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我知道参加党的一大的湖南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在湖南地区还有像蔡和森、萧子升这般耳熟能详的人物,但却不知道在湖南还有一位这样的著名人物。”这次的经历也启发杨子康,不能只熟悉几位较为著名的人物,还要多查资料,发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名专家型的讲解员是我的目标。”
“毛泽东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学们知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几月吗?” 今年3月24日的上午,25岁的郑子东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面对这位喜欢互动、侃侃而谈的“老师”,学生们想不到,他曾经是一名北京消防战士。郑子东说:“从救人到育人,喜爱帮助别人的初衷没变。”
“上学时我就喜欢爱互动的老师,我也想做个可以和观众互动的讲解员。”互动的背后,是讲解员们大量知识的积累。“我上面讲的俄国十月革命看似只是一个时间的节点,可深挖下去,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布尔什维克党……一个接一个的历史知识点扑面而来。想要观众有收获,自己首先要把这些知识弄清楚。”
朱瑾每一次讲解前的准备更像是教师上课前的备课。“如果是接待团体,我会事先了解他们所在的单位,尽可能地多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给来自海关的参观团体讲解,朱瑾会带他们走进和留法勤工俭学有关的第14展厅,因为许多青年是坐船去的法国;遇到法学院或与法律相关的团体,朱瑾会告诉观众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的位置其实就是离北大红楼不远、当年的北大法科三院,先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而串接起相应的讲解内容。
让每一位走进北大红楼的观众有所收获,让每一次走进北大红楼的观众有不同收获,是这支年轻团队不变的追求。他们说身为一名红色文化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将伟大的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做红色文化传播的播种者广阔舞台让青春闪光
日常讲解工作之外,北大红楼还为这群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开眼界,增阅历。
2022年,讲解员李智健、张雨萱经过层层选拔,荣幸地参与了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讲解工作。张雨萱作为“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央展区的一名讲解员,光荣地完成接待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的重要专场讲解任务,出色完成了为海南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省市代表团代表讲解的政治任务。先后完成国资委、外交部、两岸同胞代表、退休老干部、在京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等讲解任务300余批次。
在地方展区北京单元的展厅中,曾荣获“北京市金牌讲解员”的李智健承担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团和列席代表团、中央党校等专场讲解接待任务,为湖南省、河北省、重庆市等省市代表团代表、党政国家机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首都高校师生等讲解400余场次。
“我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大型展览的讲解工作,和从全国各地遴选的优秀青年讲解员一起工作,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这次历练的收获让我终身受益。”今年初,回到北大红楼,再次走进熟悉的展厅,张雨萱变得更加自信。“有了这次充电,我相信我能把北大红楼中的主题展讲解得更丰富。”
在纪念馆内,杨子康承担起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中北大红楼部分的教学组织工作。北大红楼的讲解员们的角色变成了老师。4条路线课程,覆盖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青年毛泽东在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四大专题课程……4套教案反复推敲、仔细打磨,只为让学生们上好这堂实景思政课。
北大红楼里还活跃着一支由大中小学生、北京市党员干部组成的“北大红楼新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也在为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默默地做着传播工作。目前,双语讲解员朱瑾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在志愿者休息室里,可以看到朱瑾借来的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图书,随时供志愿者查阅;她还要求每一位志愿者在结束一天的讲解后,像她一样写一篇讲解日记,记录下这一天中的成长与不足。“我希望这份记录能够一直延续,最终形成一本北大红楼志愿者讲解成长手册,见证我们的成长和热血的青春。”
北大红楼讲解员团队负责人谢尹楠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支队伍还很年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青年力量,作为传播中国故事、党的故事的重要讲述者,引导更多青年了解历史、尊重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以北大红楼为平台,让我们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入人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郭谦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