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到最大直径的盾构机,从高速动车组到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大省”湖南创造了一项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一张张产业名片光彩夺目。
当下,湖南正在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如何解决产业不仅“有没有”还要“好不好”的问题,如何由制造业中低端迈向高端?今年以来,湖南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方面持续下功夫,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解堵点:梯度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不久前,随着星邦智能首次上榜,“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已有5家来自湖南长沙的企业。与此同时,“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的发动机、液压件等配套企业也更为集聚,产业名片进一步擦亮。
优势产业的培育壮大并非一蹴而就。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与经济大省、制造强省相比,在制造业规模质量、产业生态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即使是享誉海内外的工程机械产业,也长期存在主配协同不畅、资源融通不畅等堵点。
如何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做法进入地方决策者的视野。近年来,湖南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不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链长制”等一系列机制应运而生。
大力推动之下,产业集群发展提速。去年下半年,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完成公示,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2个集群胜出。再加上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湖南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国家队”,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硬质材料及工具、现代石化、输变电装备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也在长沙、株洲、岳阳、衡阳等地多点开花,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后备军”。
湖南省工信厅厅长雷绍业说,湖南将壮大和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主抓手,坚持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的思路,推动项目、资金、政策和工作力量等资源优先向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
记者注意到,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中,湖南不只关注龙头企业的“顶天立地”,而且非常强调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和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
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搭上了中车株机公司应用新材料、新产品的“快车”,协同研发的轻质复合地板可以让一辆列车减重1.6吨。
中车株机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总监王新说,2015年至今,轻质复合地板走过了帮扶提升、样品制作、小批量试用、成批量应用的过程,这是轨道交通主机企业帮扶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缩影。
在产业集群推进机制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茁壮成长”。据统计,湖南累计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9家,国家单项冠军48个,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这些企业大多分布于先进制造业集群。
随着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日益凸显。
在株洲市“田心”地区,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有380多家,方圆5公里范围内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响应时间最快可以按小时计算;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工程机械、汽车等主导产业先后举办了近20场产业链供需集市活动,主机企业和配套企业积极响应。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袁振说,纵观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区域内将产业上下游以及横向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起来,有利于打造综合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痛点: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一次能拉万吨货物的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特高压变压器……走访湖南制造企业,时常听到企业负责人骄傲地讲起“独门绝技”“王牌产品”。
然而,这些“国之重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卡脖子”之痛,其中需要用到的高端轴承、发动机、液压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往往受制于人。
山河智能名誉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是出了名的“技术派”。在他看来,关键核心技术是“抄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湖南加快构建制造业创新体制,包括构建“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实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推动企业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
2022年3月,《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薄弱点,从支持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举措。
科技创新有“死亡之谷”的说法,指的是科研和产业化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为此,湖南持续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奖励政策,出台首版次软件、芯片首轮工程流片奖励政策,营造“有产品、市场认、用户用”的创新应用生态。
输变电装备产业是湖南重点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集群先后攻克了1000kV并联电抗器、海上风电专用塔筒变压器、百万伏级特高压交直流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介绍说,产业集群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建立了多个创新共同体、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构筑起先进制造业的“护城河”,也成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爬坡过坎、穿越周期的“不二法宝”。
比如,中车株洲所形成“材料、器件、算法”三大核心根技术,“依托轨道交通走出轨道交通”,开拓了“第二增长曲线”;铁建重工依靠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硬核创新,创造了多个行业之最,实现营收和利润的逆势增长。
铁建重工董事长刘飞香认为,只有针对“卡脖子”技术抓好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才能持续推动湖南先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抓热点:力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一重工18号厂房是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灯塔工厂”,这里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平。在进入厂房的展厅里,参观者总是会在“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标语前驻足。
在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这句话包含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叠加第三次能源革命的“超级技术窗口期”,企业抱定“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决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对于“制造业大省”湖南来说,这同样是必须跨过的坎。在区域竞争你追我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关口,数字化、智能化是“热点”“风口”,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3月6日,湖南省“智赋万企”行动推进会在长沙召开。这一行动将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数字产业集聚、试点示范培育等十大工程,正是要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企业“插上智能化翅膀”。
目前,湖南已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支撑政策体系。到2025年,湖南计划建设50个左右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20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车间;同时每年推动1万户以上企业深度“上云”、5000户以上企业“上平台”。
湖南各大制造企业的工厂车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蔚然成风。中联重科“有感知、会思考”的智能工厂、湘钢的“5G+”智慧工厂,均成为行业样板。大概每10秒生产一台铝轮毂,每80秒生产一台发动机,每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这样的制造业图景,都离不开“数智赋能”。
亟待转型的不只是大企业。在雷绍业看来,一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需要在企业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实现精准匹配。
位于湘南地区的嘉禾县被称为“江南铸都”,过去中小企业能耗高、现场作业主要靠人工记录,是粗放式发展的传统制造业。
近两年,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树根互联以及园区10家龙头企业打造共享铸造创新平台,这一平台可以在线监控企业能耗及设备运行安全数据,精准定位高能耗节点。
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说,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赋能,单台加热炉节能5%、单台空压机节能10%,推动了“嘉禾铸造”向“嘉禾智造”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湖南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数字化、智能化是必由之路,也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文/陈俊 白田田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