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案风险等级5级,概率95%,具体风险构成如下:现金交付5万元以上……”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人民法院法官楼呈飞收到一则来自“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的消息提示。他承办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借条中的“43万元现金交付”引起了系统的预警,进而引导法官在调解中发现虚假诉讼事实。
自动识别、自动预警,浙江法院近日在全省上线“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为法官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提供大数据支撑,为法院自主查处、主动出击提供有力保障。
虚假诉讼扰乱秩序
破解难题刻不容缓
虚假诉讼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司法秩序,侵害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败坏社会风气,损害司法权威,危害极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为有效破解虚假诉讼发现难、识别难等司法难题,持续深化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专项行动,2022年初,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由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嵊州市人民法院和三门法院,共同开发建设“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
一直以来,虚假诉讼存在发现甄别难、标准统一难、跟踪监管难等现实问题,令防范打击虚假诉讼工作步履艰难。
三门法院副院长王茜介绍,仅三门法院一家,在多年打击虚假诉讼的实践中针对民间借贷类案件梳理出虚假诉讼异常特征41条,但依旧无法全面概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补进新发现的特征项目,判定标准统一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然而在传统办案模式中,法官因办案经验多寡不均,对于证据审查标准仅能达成基本共识,实际审理中对哪些异常行为可以怀疑存在虚假诉讼、关键证据缺失是否可以认定伪造事实、虚假陈述是否可推定虚假事实等问题上的判断标准各有不同。
案件之间信息的茧房化、数据的孤岛化、线索的碎片化,是摆在法院开发小组面前的难题,而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应用成为他们破解困境的利剑。
筛选归纳案件特征
“三步走”开发应用
从何入手开发应用?
绍兴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凯告诉记者,虚假诉讼表现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同类同级案由中又有共性特征可循。比如原告是职业放贷人身份、原被告间是特定亲戚朋友关系、庭审中无实质性对抗或迅速主动调解、被告财产正在执行分配等情形,是借贷纠纷中的共性特征。特征对应越多,认定为虚假诉讼的概率就越大。
基于此原理,开发小组从“三步走”着手开发。
第一步是明确重点案由。经统计,近年来虚假诉讼发生领域相对集中。对此,选定民间借贷、房屋买卖、房屋租赁、债权转让、股权转让、保险理赔、劳动报酬追索、建设工程合同纠纷8个高发领域,覆盖面超过80%,并重点以民间借贷和房屋买卖为样本先行开发,逐步全覆盖。
第二步是细化特征处理。针对同类案由的共性特征,分别梳理、归纳、汇总标签特征。比如民间借贷纠纷就细化分解出5类共79项标签特征,作为风险预警标签。此外,在技术层面,开发小组开发使用了自动识别、抓取和对应功能,能够从内部案件基本信息、起诉答辩等文本材料以及全省关联案件,以及从外部接入的公安、房产等相关共享数据中,进行标签一一对应。
第三步是标签权重赋值。根据经验法则和大数据分析,开发小组为每个标签按照频次、关联程度、影响程度,科学赋予权重分值;基于案件、人员命中的风险标签,计算相对应的风险概率;按照分值高低,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分类监管。
“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于2022年7月在绍兴两级法院上线试点运行。试运行期间,共提示浙江省2021年以来涉虚假诉讼风险案件23万余件、涉虚假诉讼风险人员40万余人,关联案件提示预警率100%。绍兴法院查处虚假诉讼案件数量从7月的153件提升至10月的439件,查处万案比从27.24上升至47.53,均位居全省第三,主动查处率提升近17%。
实时评估风险概率
全信息“一屏掌握”
近日,嵊州法院经开法庭在审理张某诉徐某、俞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时,“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在案件风险标签分布图中对虚假诉讼风险进行了展示,具体风险构成中提示“原告曾涉‘套路贷’虚假诉讼相关刑事罪名且风险度80%”。
经过预警,承办法官从风险点出发,进一步与原、被告核实本案事实,发现双方对归还金额的陈述不一致。在被告出具了相应还款记录后,原告承认向法院作了虚假陈述,并自愿接受法院的处罚。嵊州法院依法对原告张某处以罚款。
这一案件审理中,“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的智能画像、风险预警、风险管控3个子场景都发挥了作用。
绍兴中院审管办主任毛巨波向记者介绍,“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以数据采集无感化、预警流程智能化、评定分析自动化、数据成果可视化新模式,构建“一屏统揽、二维分析、五级预警”的风险防范体系,嵌入到办案系统中。
据悉,针对传统人工识别存在局限性,数据支撑少、关联弱、查询难等难题,“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汇总整合全省后台业务数据、自身案件信息以及外部数据,串联起碎片化信息,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一屏、一页、一次展示人员和案件画像信息和标签。
随后,“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实时智能评估案件虚假诉讼风险概率,对人员与案件评定一至五级风险等级,等级越高,越需要引起关注处理;列明特征标签,便于快速定位和精准查找。
最终,该应用设置“风险标签增设”和“风险等级自定义管理”功能,“自动+人工”模式,有利于提升风险定位精准度;应用建立驾驶舱,“一屏掌握”整体情况,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虚假诉讼协同智治”应用初上线,还存在覆盖不够全面、预警不够精准、规则不够明晰等问题。下一步,浙江法院将进一步积累丰富样本,打通公安、检察、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壁垒,深化全案由甄别工作,提高预警准确率,努力实现全方面覆盖、全方位监测、全闭环管理。
文/记者 陈东升 通讯员 吴攸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