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已尽,2023年新春的钟声敲响。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岁末年初,我们该如何回顾,如何展望;我们要如何总结,又要如何探索?
同2021年末一样,《天天副刊》的年终问卷又一次如约与读者见面,九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为对自己,也是对这特殊的2022年的一份记录。
答题人: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公益科普微信公众号《健哥说心脏》创始人)
01
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句)?为什么?
刘健:坚持——2022年公益科普微信公众号《健哥说心脏》开播第四个年头了,已经更新到第711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初心源于热爱。
温暖——2022年,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压力、疫情的反复和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温暖我心的是家人的理解、照顾和支持,挚友的无私帮助。医者仁心,需要给予患者以有温度的医疗,但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医者同样需要温暖。
进步——2022年,我们团队获得了“首都特色科研基金”以及“揭榜挂帅科研基金”;发表了5篇SCI文章。
02
这“每个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刘健:带领团队,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无数次的人员抽调,从冬奥到拉萨,从国展方舱到院内保卫战,最困难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三个医生完成一天十几台手术,身先士卒,行动胜于语言,较好地完成了冠脉介入治疗的手术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高峰,严重发热减员,我带领心脏监护病房承担了大量的重症患者的救治,看到一线医护默默承受着的巨大压力,我曾经流下泪水。终于,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03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刘健:12月中旬,疫情高峰的时刻,一天晚上,监护室的护士长发着高烧,给我打电话,跟我说,监护病房的护士已经少到无法排班,患者太多,工作量太大,有些护士发烧后没有痊愈就来上班,实在是难以坚持了。我致电护理部主任,讲述这个过程,突然哽咽起来。大家太难了!护理部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连夜从外科抽调护士,第二天一早支援监护病房。
那一刻的感受就是,鼓励我们战胜困难的永远是相互理解、支持和温暖人心!
04
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
刘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起了曾国藩的箴言,物来顺应,积极面对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既过不恋,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接受,无论是好还是坏,人不能太纠结;当时不杂,专心致志地干好当下事,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干扰;未来不迎,明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做事不要瞻前顾后,唯唯诺诺。
告别昨天,做好今天,适应明天。
05
2022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刘健:2022年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的介入诊疗中心开业了,我开始每周一次的通州院区的“手术日”。手术当天,早上6点就出门了,8点开始手术,傍晚回家,需要开车近两个小时。每次手术日,大概有10台手术,复杂和高难手术的比率不低,手术医生少,护理和病房团队没有经验,为了保证手术和术后的安全,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06
这一年中,会有一些作品(无论书、影视剧、综艺、脱口秀、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刘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比如通勤、做家务时。我在过去的四年中分别在两个App上学习课程超过230门,听书超过2400本,学习时长超过8000小时。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是,依然让我收获颇多。认识自己认知水平和通识教育的不足,对于文化和历史了解的肤浅,知道差距,才能更好地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
07
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刘健:几乎不熬夜了(除非是急诊手术)。为什么呢?首先是要顺应年龄和身体的变化,保重身体健康,是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其次,熬夜之后的身体恢复和不适感变得更加困难和明显了,既然感受到了身体给予的信号,就要改变。
08
年头岁尾,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刘健:儿子已经是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了,学医的道路十分艰苦,我想对他说:你依然义无反顾地努力前行,为你感到骄傲,也对你充分期望。看到你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民谣”,认真地健身,青年强则国家强,医学事业的发展,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
09
2023年,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
刘健:不熬夜,努力保持身体健康;顺应医院发展的大势所趋,带领团队,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坚持终身学习,用内化于心的态度做好公益科普微信公众号《健哥说心脏》。
约稿/北京青年报编辑 李洁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