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已尽,2023年新春的钟声敲响。这是一场道别,也是一种重逢——在改变中与曾经的自己道别,也在改变中与新的自己重逢。岁末年初,我们该如何回顾,如何展望;我们要如何总结,又要如何探索?
同2021年末一样,《天天副刊》的年终问卷又一次如约与读者见面,九个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为对自己,也是对这特殊的2022年的一份记录。
本期答题嘉宾
答题人:
申哥(副刊人文寻访嘉宾,文史学者)
01
对您个人而言,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2年,您会选择哪三个词(句)?为什么?
申哥:三个2022年的词是,降速、惊喜、收获。
或许是以前忙得有点儿过度了,2022年有了更多的时间让自己能够独处,自己面对自己。这过程中虽也一直在做事,但发现速度真的变慢了。
惊喜,是因为2022年做了很多此前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能够在北京广播电台录制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节目(“打开文化之门”骑行皇城根),让自己有了一个输出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宣传北京文化的机会。能够通过声音的方式,带着所有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朋友来“空中漫步”咱们的北京,做北京城市的“空中考古”。
收获是2022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也让自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因为每次做文化输出的活动(各图书馆讲座、广播节目、京媒的短视频拍摄、发表文章等),实际上都要预先做非常多的准备工作。而准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过程。学无止境,每次看到新鲜资料的时候,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因为觉得总会跟我熟悉的东西挂上钩。
02
这“每个人都不容易”的一年中,您在疫情中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
申哥:2022年闯过的最大难关,就是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刻,我看护老爸做完了肿瘤的切除。
03
2022年的疫情中,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申哥:2022年有很多未曾谋面的朋友,默默地支持、鼓励我宣传北京文化。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对“城市考古”活动感兴趣。
04
这一年中是否有哪一刻,是您想重新来过的?
申哥:2022年,在我将撰写的《带着课本逛北京》初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时候,我想着要重新认识一遍我所居住的这座古城。虽然从2017年开始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方面,但我觉得这件事做晚了。如果能早十年,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
05
2022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申哥:短视频的制作。以前我对抖音、快手之类不太感冒。但到了2022年,拍摄并制作短视频竟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制作了一部分推广北京及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云旅游”短视频。同时,也在为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广播电台的一些栏目制作短视频。
06
这一年中,会有一些作品(无论书、影视剧、综艺、脱口秀、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两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申哥:2022年看了不少书,有的书记忆确实很深。比如侯磊的《北京烟树》,郭京宁的《地下北京》,还有刘拓所写的《阿富汗行纪》。再有,就是我每期不落的《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看了20多年,品质始终不变。
07
这一年您做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申哥:这一年年其实没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满意。可能我往年会把关注焦点放在外出旅行上,2022年是我唯一没有远行的一年。
08
年头岁尾,如果您有一番话一直想说给某个人却始终未能说出口,它是什么?对谁?
申哥:真的很难回答,如果说不出口,那估计真的说不出口了。或许它会永远地成为彼此之间的一个秘密。
09
2023年,您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立了些小目标、flag,选两三个跟我们分享一下(且不去管它们能否实现)?
申哥:2023年我希望能够走遍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到目前为止,我还有五个名城没有去,希望2023年能走遍。还有,就是已经三年没有出过国了,我希望2023年能够走出国门,更多地了解一下这个世界。
约稿/北京青年报记者王勉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