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将至,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很多人选择回家过年或者外出旅行。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变化往往伴随疾病加重的风险,正在服药的人群也容易受此影响出现健康隐患。那么,春节期间,慢性病患者应如何安全合理用药?服药期间,大家该注意哪些事项?面对春节“高发病”,我们如何科学备药呢?围绕这些热点问题,笔者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科学用药小贴士。
01
慢性病患者注意规律服药
很多慢性病患者在节假日期间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这与节假日期间生活不规律密切相关。例如不吃早餐,午餐进食过晚,晚餐进食过多,三餐不均衡会造成血糖波动过大。很多人选择外出就餐,饭店的菜本身会比家常菜多放油、盐、糖,这些食物更容易诱发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一些老人认为过年服药不吉利,即使得病了也拒绝吃药,也会导致疾病恶化。
慢性病患者日常培养好的服药习惯,被不规律的生活打乱,突然停药或者改变剂量,很容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出现健康风险。药学上有一种情况叫做反跳现象,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的现象。慢性病患者在节假日更需要按时服药,不停药、不漏服、不擅自换药,保持药物在体内平稳的血药浓度,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出现反跳现象。为了避免药品用完后在异地无法购买的情况,建议日常储备3个月左右的用量。
02
服药后开车要谨慎
我们都听说过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吃药后也不建议开车,防止出现“药驾”。“药驾”是指驾驶员服用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后,依然驾车的行为。不少药物服用后会产生视物模糊、嗜睡、眩晕、定向力障碍等不良反应,影响驾车安全,这种安全隐患往往被大众忽略。
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很多,比较常见的是一些抗组胺类药物,例如感冒药当中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就属于这类药物。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容易产生嗜睡、眩晕等副作用。另外一些镇静催眠类药物,例如安定、苯巴比妥等,会产生镇静催眠、惊厥等效果,影响驾车安全。还有一些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解热镇痛药、抗抑郁药也可能引起头晕、疲倦等现象,影响正常驾驶。所以大家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中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如果服药后出现身体不适,视物模糊等情况,应该避免驾车。
03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
逢年过节家人朋友聚会,美酒佳肴总是必不可少。饮酒的时候,如果再服用药物,不但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损害,还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更可怕的是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先解释一下双硫仑吧!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病人服用它之后再喝酒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表现,逐渐对酒精产生厌恶,达到戒酒的目的。有些药物结构或者作用机制与双硫仑相似,服用后饮酒,也会出现这种不舒服的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出汗、恶心、呼吸困难,严重时会诱发惊厥甚至死亡,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很多人都听说过顺口溜“头孢就酒,说走就走”,这是因为头孢类药物和酒精发生了双硫仑反应,吃头孢类药物的时候喝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其实除了头孢,还有不少常用药物与酒同服都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例如替硝唑、甲硝唑、格列本脲、磺胺甲恶唑、酮康唑、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等。要把所有与酒精发生反应的药物罗列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了避免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服用药物的时候尽量不饮酒。
那么,吃药与喝酒之间要间隔多久才安全呢?
酒精在体内代谢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建议饮酒7天内都不要服用容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同样,如果吃了该类药物,7天之内也都应该避免饮酒或者服用其他含有酒精的补品及饮料。
04
出行适度准备常用药
节假日如果出行,可以适度准备以下常备药:
晕车药:可以提前准备茶苯海明片、盐酸苯环壬酯片等晕车药,在乘船、车、飞机前半小时服用。
胃肠道用药:担心吃多了不消化可准备健胃消食片,胃肠道痉挛可以准备颠茄片,腹泻可以准备蒙脱石散、补液盐,肠炎可准备盐酸小檗碱片、诺氟沙星等,便秘可准备乳果糖。
解热镇痛药:发热可以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需要明确病因,如果服药三天后还没有退烧,需要去医院就诊。
抗过敏:对食物或者药物过敏,可预先准备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类药物。
急救药: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准备硝酸甘油等药品,哮喘患者可以准备沙丁胺醇气雾剂等药物。
特别提醒大家,不需要盲目囤药。任何药品都有保质期,药品的存储也有严格的条件要求,保管不当很容易变质。盲目囤药不仅造成浪费,也会污染环境。
家庭用药,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节日期间能够科学用药,掌握一些合理用药的知识,度过健康快乐的新年。
作者|李乐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教授 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委会常务委员
审核|安卓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药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