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重大战略日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仍存在不平衡等情况。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继续深入支持特色地区发展,弹好区域发展“协奏曲”。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区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四大板块”政策,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从2013年到2021年,中西部的平均发展速度已高于中部地区。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大动力源地区和两大流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的“3+2”区域重大战略格局,旨在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而言,我国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性不断增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6万亿元、27.6万亿元、12.6万亿元。
有鉴于此,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区域重大战略日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也要看到,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分化,东北、西北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待发挥。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但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对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注重空间精准化和政策连续性,久久为功,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弹好区域发展“协奏曲”。
要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动力源地区国际竞争力,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要继续深入支持一些特色地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通过推进东西、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文/张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