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法生产一块彩电显示屏到年产2亿平方米显示面板,我国显示产业无疑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屏大国”。
尽管如此,我国显示产业链仍存薄弱环节。在11月30日开幕的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显示企业代表和专家再论我国显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为掌握关键核心材料、攻克新型显示技术,中国企业仍在加速前进。
10年逆袭成“产屏大国”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2012年至2021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8%。同期进出口情况发生逆转,从2012年的140.5亿美元贸易逆差转变为2021年的顺差84.96亿美元,标志着我国从“少屏”到“产屏大国”的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在会上发布,目前,国内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2021年,显示产业营收达到5800多亿元。
10年间,中国显示产业树立了一个个里程碑。如今,中国显示产业仍具备充足的动能。从投融资分布来看,中国仍是世界新型显示产业主要投资地区,投资方向跟全球趋势基本同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18个月以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投资接近1700亿元。
产业链不平衡问题仍存
“直到今天,中国显示产业链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上游关键核心材料和技术与国际优秀企业还是有巨大的差距。”高科技企业东旭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宋亚滨说。
正如宋亚滨所言,尽管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产屏大国”,但只有进一步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才能最终迈向“产屏强国”。
他在演讲中引用到几组数据。2021年国产LCD面板出货面积占全球63.3%,但是LCD玻璃基板占比不到10%。2021年国产OLED面板全球市占率达16.6%,但OLED载板占比不足2%。2021年国产手机产量占全球的67%,但手机盖板玻璃产量占比仅为10%。
偏光片也是显示面板的关键核心材料之一。目前,电视、显示器、笔记本、手机等领域偏光片国产化率较高,而高端笔记本、车载、手机等领域的偏光片进口依赖度仍高达90%以上。
“国内企业虽然一直在努力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尤其在核心专利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工程技术能力上基础薄弱,亟待突破。”全球最大的偏光片供应商杉金光电总经理朱志勇说。
“2023年开始,中国6代以下的AMOLED产能将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我们的显示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从出货量来看和韩国还是有差距。这需要我们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维信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徐凤英说。
我国显示产业攻坚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的薄弱环节表明我国显示产业的逆袭之路还要继续。攻坚克难、顺应国产化趋势亦是企业发展的机会。
在盖板玻璃环节,以UTG(超薄柔性玻璃盖板)为例,UTG是新型显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主要应用为折叠手机的外保护屏。但UTG制造难度大、价格相对贵,其关键技术仍直接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东旭集团于2019年成功拉制30到70微米的超薄柔性玻璃,经过这几年不断积累,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批量生产UTG盖板玻璃。”宋亚滨说。
在偏光片的国产化道路上,杉金光电扮演了重要角色。2021年,杉杉股份完成对LG化学偏光片业务的收购,杉金光电就在此基础上成立。自此,偏光片国产化率迅速提升到63%。
据朱志勇介绍,杉金光电不断加大OLED偏光片的研发,在高中低端OLED产品上都已经实现客户认证和送样量产。车载显示领域,目前杉金光电已经确保车载偏光片的所有专利技术,正在加快推动产品研发和客户认证。
在徐凤英看来,在AMOLED领域赶超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是创新。1996年从清华大学实验室起步的维信诺,就是“由创新而生,为全新技术AMOLED而生”。
维信诺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了一条“接力创新模式”,即通过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充分中试验证,最大限度降低量产风险。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转化率,加速产业化进程;最终创新实现商用,加速终端变革。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