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在三星堆遗址成为最受关注和喜爱的考古遗址背后,考古人如何用新技术讲好长江文明的故事?11日19日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高端对话中,三星堆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分享了三星堆考古发掘,如何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利用现代传媒和数字技术进行文化传播的秘诀。
理科生远大于文科生,成考古工地新气象
考古是文理交叉技术推动的学科,是以理科的手段来阐释文科的理念,将成熟的技术尽可能多地运用于考古发掘,来汲取更多的信息来研究古代社会。这已经成为考古学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雷雨介绍说,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始于2019年,目前六个坑前期的考古工作已经基本上结束,对于这次发掘,四川的文博界秉承空前开放的姿态,开设了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除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全面的统筹安排之外,还邀请了40家单位共同发掘。主要参与方有北大、川大、上海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文博机构,参与发掘的人员涉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
三星堆考古涉及的领域非常多,相关课题包括数字化测绘数字化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矿物考古、纺织业考古、实业考古,还有稳定的同位素分析、微痕检测分析、骨DNA检测、现代仪器分析等等,而且细化得非常厉害。
“我发现在考古发掘工地里,学理科人员远远多于传统考古发掘人员,这无疑是中国考古发掘中新的气象,科技的手段和科技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考古发掘工地之上。”雷雨介绍说,这次发掘工作当中使用了控制系统、记录系统等等,包括考古大棚和恒温恒湿的考古仓,多学科聚力起到良好的效果,这些手段和方法推动了中国田野考古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数字化技术,助力三星堆火出圈
此外,雷雨认为,在文化传播方面,讲好三星堆故事、讲好长江故事,离不开新媒体花式传播。从去年到今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央视和四川卫视合作,对三星堆的新一轮考古发掘进行了三次直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仅仅是央视第一次直播,大屏累计观看人次超过了4380万,央视新媒体端的总观看量是1.64亿,其中有25个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涉及话题阅读总量是21.4亿人次。今年6月在央视大屏第二次直播三星堆的同时,央视频连续十天直播了三星堆的大发掘,全网播放量超过了8千万次,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00亿次。
许多观众还记忆犹新,三星堆三号坑的大面具和考古人领队冉宏林还荣登了今年春晚,向全国人民拜年。据不完全统计,数不清的新闻机构都来过三星堆进行采访报道,或者是制作纪录片、专题片,互联网平台也纷至沓来。
三星堆遗址是目前最受关注和喜爱的考古遗址,有什么秘诀?拥抱数字化传播方式。雷雨介绍说,三星堆博物馆“深入”各大自媒体平台,注册微信公众号,建立抖音、微博等官方账号,现在微博粉丝已经达到了416万人,并且在2019年的文博新媒体论坛上获得了“十大创新力”称号。
在数字化传播方面,三星堆博物馆还用3D扫描得来的数字采集成果,建立了三星堆的网络虚拟博物馆,并且基于移动端开设了三星堆的云展厅,向公众开放了VR展览、三维浏览、三星堆视频资料等功能,并运用文物的三维数据制作三星堆文物的数字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方式对文物进行深入截图。为打造三星堆的IP建立三星堆的文化产业,三星堆博物馆还尝试将三星堆融入电影、动漫、游戏、小说和音乐,使三星堆文化更加的亲民、更贴近大众。
雷雨表示,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离不开数字化,博物馆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的技术,不断地提高文化文物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让博物馆的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让文物的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进一步讲好三星堆的故事,讲好长江文化的故事,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民族的精神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无锡报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俊摄影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