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已批复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北京市2022年重点工程,并已纳入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项目的遗址保护工作已于2022年9月启动,博物馆改建工程计划于2022年底开工,2024年建成投用。此次改建将是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一次优雅“升级”, 也是博物馆调整为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重装登场,将更好展示汉代历史文化标识。
项目将在原址拆除重建
新建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介绍,位于北京城南的大葆台西汉墓,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发掘于1974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于1983年对外开放,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此次将在原址拆除重建。“目前,旧馆的拆除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推进大葆台博物馆改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项目新建总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3480平方米,地下面积4120平方米。建设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展示陈列用房、教育与公众服务用房、业务研究用房、管理保障用房等。同步建设管线、道路、广场、绿化等室外工程及相关市政配套工程。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
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
杨志国介绍,大葆台西汉墓遗址留存着中国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的木椁墓,被认定为广阳顷王刘建及其夫人的墓葬。其中,一号墓即为一处保存完好、结构清晰的“黄肠题凑”墓。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其“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为了更好展示汉代墓葬文化,此次改建在设计风格、结构规划及外立面打造上,处处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筑造型取意汉代墓葬形制,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立面材质,彰显汉代质朴、闳放的文化内涵,呈现汉代“黄肠题凑”高等级墓葬制式。
建筑设计尊重原有遗址及地貌,遵循“整体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一号墓在室内展厅展示,二号墓在室外地面通过硬质铺装等材质再现墓室形制,金代水井设在外庭院形成景观空间,封土堆通过绿化步道融入参观流线。主入口隔扇墙立面纹理提取“黄肠题凑”中的题凑形式,正面横向纹理为“黄肠题凑”的延展面,侧面为 “黄肠题凑”的截断面,从而巧妙运用了黄肠题凑葬制文化特点。
杨志国介绍,博物馆在改建的过程中也对遗址保护更加完善。比如,在环境控制方面,就将对墓室中的车马坑进行防潮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整体通过采用绿色建材、装配式结构、节水器具和节能电气系统等,结合自然采光、通风等适宜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建成后将可“云游”博物馆
现场体验模拟考古
根据改建规划,项目注重发挥文物价值,补充完善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等功能用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服务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建成的博物馆内将运用包括的AR技术和三维数字扫描技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大葆台西汉墓本身文化内涵,所出土的文物进行细致的解读。让观众对大葆台汉墓本身的文物和价值有更好地认识。”杨志国介绍,届时,观众们可通过AR智慧场景,在博物馆公众号内就可提前“云游”博物馆。来到博物馆的观众,只需通过上传现场照片,就可了解相关的墓主人的下葬过程、墓葬内原有场景以及相关出土文物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杨志国还提到,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一直是社会教育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基地。新改建后的博物馆也将延续这一功能,进行汉代文化科普。观众来此可以体验投壶、写竹简、进行汉服活动,模拟考古等。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项目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落地之花”,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建设是落实相关规划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加强珍贵文物遗址的保护,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博物馆之城建设。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公共文化承载力,助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