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要建消防站的时候我们是不愿意的,结果现在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个消防站,他们这些消防员一个个就像我们自己家孩子一样。”以前,紧邻国家大剧院的羊毛胡同8号是一块空地,居住在周围胡同的居民时常会把车停在那里。2021年2月,“停车场”改头换面成了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虽然成立才一年多,但因为做了数不清的暖心事而成了周围居民心中最好的邻居。
从不被接受变成好邻居 消防员24小时开机为居民服务
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位于国家大剧院西南角,辐射辖区近3000户居民,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共有消防员12名。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建立之初是不受欢迎的,“建立前调研阶段,周围居民几乎都不同意,有的认为我们在‘停车场’建了小站他们就少了停车的地方,也有的居民觉得消防站建在家门口会很吵。”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徐群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打消周围居民的顾虑,区里和街道都做了不少工作。
范少伟是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的站长,最初到小站的时候,他也颇为“头疼”,“我知道周围的居民不太欢迎我们,但我们在这儿建站也真的是为居民的安全着想。”为了居民们接受小站,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为周围居民服务,范少伟第一时间就带着队员挨家挨户走访。“我觉得可以改变工作的方式,站在居民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走进他们心里。”
一年多以来,范少伟和队员们在走访时不仅帮居民洗过碗、打扫过卫生,还帮着年纪大的居民挖过树根,清理过房顶树枝、杂物等等。“我们走访的时候发现,辖区里老年人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没有子女相伴,我们就把自己电话印在卡片上发给他们,告诉他们有事可以随时打电话,我们24小时开机。”范少伟说。
日久见人心,经过小站12名指战员的共同努力,辖区居民对他们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我们现在离不开他们了。”说起小站,居民们总是有讲不尽的故事,“冬天只要下雪,早上5点多他们就出来扫雪了,就怕我们这些岁数大的起来上厕所摔了。遇到刮风下雨天,雨一停他们就挨家挨户查看,有刮断的树枝二话不说就给清理走。到了夏天,我们晚上出来纳凉,他们就在门前摆上椅子,让我们这些老邻居可以坐下来聊天,有时候他们还给我们准备水果、水,搞得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辖区居民告诉北青报记者,居民们对消防队态度的改变并非源于一件、两件事,而是长期以来的累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承包“考生卷子、带老人看病做核酸 居民:比自己家孩子都亲
说起小站对自家的帮助,李阿姨眼眶微红,她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五月她的儿子、儿媳被隔离无法照看孩子,正值初中即将面临升学的孙子就住到了她家。其间老两口没被照顾孙子起居这件事难倒,却被一张卷子难的直“上火”。“孩子在家上网课,老师让印卷子给孩子做,我们家里没有打印机啊,外边印刷店又都关了,我们急得不行。”
情急之下,李阿姨和老伴想起了消防员们和他们说的话,“有困难找小站”。于是,老两口给范绍伟打了电话,“我们当初也就是试试,没想到他们知道后一口答应了下来,小范站长还和我们说,以后孩子的卷子他们包了。”李阿姨说,她和家里人都感动得不行,疫情结束后,李阿姨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小黄一起去了小站,当面感谢的同时还送了一面锦旗。
家住在小站隔壁的安阿姨一家也没少得到消防员们的帮助。安阿姨的老伴儿去年做了一次手术,看病期间小站的消防员不仅带着他做核酸、看病,还帮着挂号,“我老伴儿有残疾,去看病不方便,他们这群孩子就带着去。他复查需要挂协和医院的号,我们年纪大了,手机挂号也用不明白,全靠小范帮着抢号。”安阿姨说。
除了帮忙挂号,带着看病,有一次,安阿姨的老伴儿在家摔倒了,给儿子打电话要很久才能赶过来,最后是小站的消防员们把老人送到了医院。“我们这些岁数大的,子女又不在身边的人,真的特别感谢他们,真的比我们自家孩子都亲,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他们了。”
深入生活宣传消防安全更容易被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他们对我们好,我们自然也想着对他们好。”辖区的居民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大家都把小站的小伙子们当成自家孩子看,看他们平时又要训练、工作,又要帮他们这些邻居的忙,心里难免开始心疼这些孩子,“我们也没啥拿得出手的,就只能家里做好吃的时候想着给他们也做一份。”范站长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一年多以来,邻居们时不时就会给他们送饺子、鸡排、红烧肉、酱牛肉等“硬菜”,“叔叔、阿姨们都一盆一盆好吃的往我们小站端。”
对于西交民巷小型消防站和居民们建立的情谊,干了31年消防的徐群对北青报记者说,这是他工作这么多年来都极少见到的,“居民觉得我们的指战员像儿子一样,我们的指战员也觉得居民们像家人,这种把为百姓服务深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对开展基层消防工作十分有利。”徐群说,常规的消防宣传可能会遇到阻力,很多人都听不进去,但是以这种深入生活的方式宣传消防安全,指战员们去居民家里帮忙的时候就嘱咐嘱咐,居民们自然就接受了,工作的开展也就更容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天琪
编辑/倪家宁
校对/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