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央行官网刊发货币政策司的文章《深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文章强调,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双向波动是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下一步,央行将持续推进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汇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人民币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强势货币之一 年化波动率保持在3%-4%左右
文章称,汇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主要提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人民银行已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需决定,在发挥价格信号作用的同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平衡了国际收支,促进了内外部均衡。
其次,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升,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年化波动率保持在3%-4%左右,较好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全球通胀和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多轮重大冲击考验中,人民币汇率均能迅速调整,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均衡,有效发挥了对冲冲击的作用。
第三是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汇率稳定不是固定在具体数值,而是在动态变化中实现均衡。2005年汇改以来至2022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中间价分别累计升值约20%、45%、47%,同期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升值49%和52%。202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明显小于同期美元指数升值幅度;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明显升值,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强势货币之一。
第四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外汇市场基础更加牢固。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人民银行加强预期管理和引导,外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实现“三价合一”,避免了汇率超调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2012年以来交易量增长了三倍,2021年达到了36.9万亿美元。市场承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衍生品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已涵盖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国际外汇市场基础产品体系,有效满足了市场主体各类汇率避险需求,市场主体适应人民币汇率波动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上半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规模达到7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外汇套保比率比去年全年上升4.1个百分点,达到26%。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基础
文章指出,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韧性不断增强。近期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持续保持高位,今年前8个月贸易差额56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显现,经济基本盘将更加扎实,这是汇率平稳运行最大的基本盘。
与此同时,央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政策空间充足,工具箱丰富。同时,人民币的趋势是明确的,人民币资产是安全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合中国国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的考验,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能够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为汇率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从近年来走势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和美元指数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美元升值、人民币更强的情形也曾经出现过。前两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后,随着市场形势变化,汇率重新回归7元下方,市场供求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外汇市场有能力实现自主平衡。必须认识到,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双向波动是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
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
对于下一步工作,文章称,人民银行将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定不移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持续推进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